#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241】
孟子的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修养,就是时刻抓住自己的四端,不断扩充,到达全体。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tian)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穿逾,挖洞跳墙。无受尔汝之实,尔汝是轻视人的称呼,受尔汝之实,就是被人轻视,不受人尊重。以言餂之,拿话去引诱他。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之心,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扩充到忍心干的事,就是仁。每个人都有所不为,有不肯干的事,把这不肯干的精神,扩充到肯干的事,就是义。换句话说,人如果能把不想害人的心扩而充之,仁就用不尽了;人能够把不挖洞跳墙这样不肯干的心扩充,义就用不尽了。人能够把不受轻贱这样的心扩而充之,任何受轻贱的事都不做,任何受轻贱的话都不说,那无论走到哪里都合乎于义了。那怎么的行为算是挖洞跳墙呢?比如一个士人,你不可以跟他谈论的,却去跟他谈论,这是言语来诱导他,以便为自己取利;或者,应该跟他说的话,却不跟他说,这是用沉默来诱导他,让他犯错,看他倒霉,来为自己取利,这都属于挖洞跳墙那样的不义之事。”
朱熹讲解说,恻隐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这就是仁义之端。但是有气质之偏,物欲之弊,就难免有的事就放松或放纵了自己。
人都不想害别人,但有时候为了自己,就难免伤害别人。如果把看见人家要出错倒霉,也沉默不语,不提醒人家一下,这样的“小错”,这样的“非自己作恶”,也看着是穿洞翻墙盗窃那样的大罪来要求自己不做,那就没什么不义之时了。
张居正说,仁义是立人之道,人人身上都有,要点在于识其端而扩充之。恻隐之心之仁之端。但是,我们看见一些人一些事,心有不忍,而同样的事在另一些人身上呢,就不觉得同情。修养的方法,就是把不忍达于所忍,使地无远近,情无亲疏,遇到别人的疾苦患难,一样的怜恤,这就是我心全体之仁了。
圣人说遇到狂风暴雨也恐惧,他好好的呆在家里恐惧什么呢?是想到有人要遭灾啊!
羞恶之心,是义之端,也是每个人都有。遇到可羞可耻之事,必然毅然不肯做的。修养的方法,也是抓住这义端扩充它,以其所不为,达其所为,使事无大小,时无顺逆,不该干的事都不干,而不是所谓起家时就不择手段,干大了再洗白,那就是我心全体之义了。
关于善端人人都有,王阳明有个故事,抓了一个强盗,王阳明给他讲良知,那贼狂笑:“我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良知。”王阳明说:“你把衣服脱掉。”那贼脱了上衣。王阳明说:“裤子也脱掉,全脱光。”那贼说:“这,不太好吧!这么多人。”王阳明说:“这就是你的良知。你还是有羞恶之心啊。”
这是孟子的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修养,就是时刻抓住自己的四端,不断扩充,到达全体。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241】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