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月芽儿》
纪伯伦在《沙与沫》中写道:“即使是最高尚的灵魂,也摆脱不掉肉体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以金字塔形式呈现,处于最底层塔基的是“生理需求”。
只有当一个人吃饱了、穿暖了,他才会精力去考虑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宿需求以及凌驾之上的尊重的需求。
正如古人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老舍的《月牙儿》:“钱比人厉害一些,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子”。
而在文中有一句话"解决肚子饿,才是真理。"旧的经济制度,让月芽儿的母亲从一个贫妇沦为娼妓。又使有知识文化的月芽儿,再度成为娼妓。
为了生活残忍地去做娼妓,为了生存清醒地去做娼妓。从看不起母亲阴暗的生活面,到母亲迫使女儿去当娼妓,到立门站户,招嫖拉客。为了一张嘴,卖掉全身肉。不亦悲乎,然而这又能怪怨到母女俩么。
底层人的生活便是如此,像狼一样嘶吼着去争取,又像菩萨一样腆着笑脸。一个"难"字,道尽人生不如意之事。不能说,不敢说,也不想说。
有道是从老舍的笔触中,又一次看到一个作家对底层人物的观察,折射出社会制度真实情况。又从作家的写作手法,体会到为何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
第一人称的“我”为叙述主体,增强了读者对角色的代入感,更具有心理冲击性。“我”的感知,为了一点钱而丢弃自尊。在自我的感受之下,残忍地清醒着,不管不顾染病的痛苦,只是用锐利的眼光盯住客人的钱包,用锥尖、刀刃般的言语唾骂调笑人生。什么良知和羞耻,只有对钱的贪恋且急切的焦渴。生而为躯壳,行尸走肉般活着。
象征手法托物起兴,老舍笔下的悲剧美学。《月牙儿》全书计四十三章,月牙儿的意向出现了十二章之多,每一次出现都是不吝笔墨的描写。“月有阴晴圆缺”,然而在“我”的眼中,月亮始终是一个残缺的月牙的形状。景语即情语,象征了“我”如同月牙一般残缺且黯淡的命运。奠定了全书这种淡淡伤愁的基调, 老舍用诗意般氤氲的语言,描写最残酷不过的故事,这种对比式的不协调感。
老舍通过月牙儿的自然意象,渲染主人公面临的处境与情绪。他不用直接的语言表象地阐述悲情,而擅用托物起兴的手法层层渲染,借景抒情。情与景的互相烘托,形成了一种生命的孤独感。
文中是月牙儿,未满或残缺。而我写成月芽儿,是它尚未有光,却注定是无限的黑暗。也许是我错了,但我认定它的命运。
再次感受文化人的思想,来维持和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