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台之登临的喜悦
仙人台系列•登临的喜悦
图文/蓝江
转过一块大石壁,到了一处较开阔的平台,先看到了松与石,然后才看到下面石座上的红色小字:仙人台。
这儿到处是松树,长在山巅崖隙的松树,没有多少营养可摄取,但它们仍然顽强生长,且树形都十分优美。
扎根石缝顺着狭窄的石路往前走,越过陡陡的几蹬石阶,就到了真正的仙人台,先是一段凹凸不平的倾斜的石坡,岩石有些滑,小心走上去,就到了平坦的坡顶平台。站在平台看风景,感觉到的无疑是天地之大美!
这个季节,山间色彩最是明艳美好。赤橙黄绿,养眼润心。站在山上往下看,遥远的村落、道路、河流,都幻化成银白色细碎的斑斑点点。
平台边的岩缝里,一棵松树不知生长了多少年,老干虬曲,枝叶简约,却自有不凡气度,那是一种不可压制的倔强顽强,是仙人台最靓丽美好的点缀。
仙人台海拔708.8米,是千山的最高峰,而我们所在的平台,大约高700米。平台尽头,傲然挺立着一个巨大的石柱,高约7米,直径约2.5米,向东稍北倾斜着,状如鹅头,因此被称作鹅头峰。
仙人台鹅头峰据说早在明代,鹅头峰上还曾安装过安全护栏,设有木梯用来登顶,上面还有南极八仙石雕,有石刻的棋盘,相传吕洞宾等众仙班当年曾在此对弈搏杀,所以此处才被叫作仙人台。
有老照片显示,民国时期鹅头峰上还有护栏和八仙石雕,大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撤掉,因为游客登峰太过危险,且有一和尚看破红尘纵身跳崖落入山涧,终至粉身碎骨。
鹅头峰下的峭壁上,有一佛龛,一尊半身观音菩萨像端坐其中。佛龛之上的“仙人台”三个篆字,是清光绪举人徐景涛所题。
佛龛对面,有金色蒲团拜垫,供游客跪拜。和我们先后登上顶峰的几位老人家,依次走过去虔诚地拜谒观音,我和青瓦也先后走过去,安安静静拜了观音。
起身环顾群山,这一刻,阳光普照,天朗气清,万千风光尽收眼底,一派祥和美好图画!
我们选择原路折返下山。下山相较上山时就轻松多了,上山时没来得及细看的好景点,又补拍了一些照片。
像登临所有的高山景观一样,下山时,我又注意到了相同的图景,那些长短粗细不等的木棍。几乎每一块巨石下面,都有很多这样的木棍在撑着。
靠山 支山同行的老先生说,这些木棍叫支山棍,大都是游客摆放的,用树棍支山的寓意,相当于有靠山了。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木棍支山,腰腿不酸”,把木棍支在巨石下,有大山压顶不弯腰的意思,寓意自己的腰有劲儿了,爬山也就不累了。也有种说法,是祈福父母长辈在老年时不会得腰腿疼病。
普门法界我们上山时,曾通过一道石门,上写“普门”,二字,下山时,同一道石门,上面的字换成了“法界”。何为普门法界?
普者,周遍也。诸法无量,若不得普,则是偏法,若得普者,则是圆法。普门,意指周遍圆通。又译无量门。
法界,梵语意译,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
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界,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
通过普门法界时,阳光穿过秋叶投下点点光影。两只乌鸦在远些的天空盘旋,它们“啊”啊”地一唱一和,一唱一和,让我觉得此间大有深意。
我始终相信,乌鸦是一种神奇的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