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
一
河图,来自黄河中的图;洛书,来自洛水中的书。《管子·小匡》言:“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虽曰受命,无乃失诸乎!”
照此说法,河图洛书,当是上有画或字的龙龟形状的物件。确实,《尚书·顾命》记述周成王葬礼的陈列,写道:“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据此,河图为玉制件,可以确定了。只是猜测,大训也是玉制件,当刻有“数之法”的文字,即洛书也。
1987年,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的龟玉套件,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河图的模样,见下:
龟玉套件所夹藏的玉片,上面刻有大小两个同心圆,小圆内又刻有一个璇玑样式。由此推断,河图乃为“七衡图”的母图,示意日月运行。
二
今天所见河图洛书的源头,可追溯到五代时期人陈抟。《宋文鉴》收录有他的一篇“龙图序”,全文如下:
“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今存已合之序尚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
况夫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少有差则不成其次序矣。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累然,如系之于缕也。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
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
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今略述其梗概焉。”
从文中可知,陈抟有一张图,此图上以“贯珠”代指数字,而有序排位。他发现,将数字加起来,不等于《说卦(上)》所言“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为什么?于是,他冥思苦想,在《说卦(中)》找到答案,即“三陈九卦”,如下:
“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他认为:孔子看过龙图,并读懂龙图而不明说,暗示从九入手,做三步调整,就合上天地之数了。
三
从陈抟所做三步调整,可断定“龙图”就是“九宫格”。东汉徐岳《数术记遗》言:“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五行(包括两条对角线)参数,设位之法”。图示如下:
就此,演示陈抟所做的三步调整。首先,调天数,也就是奇数合二十五。九、七互换位置,即“中贯三五九”。这样,三五九相加大于十五,即“外包十五”。进而,不考虑一,三五九加七为二十四。见下:
其次,按调整后的奇数位子,布置二四八十,即“亦分五位”。具体说,将十分成两个五,放在中间格子,即“十分而为六形”。二在七位,四在九位,八在三位,六保持原位,“即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见下图:
最后,两图合并,其理由:“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具体是:三内八外,二内七外,四内九外,即“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这样,三作为筹码,内圈乃一三二四,外圈乃六八七九,使得内外圈阴阳平衡,即“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
显而易见,陈抟由龙图衍生出另一张图。后来,人们称龙图为河图、称衍生图为洛书。但到了南宋,朱熹认为不妥,河图岂能不是“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呢?于是乎,互换称谓,衍生图也就成了河图!
对此,可参见朱熹、蔡元定所撰《易经启蒙》。下图,是此书中的河图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