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河南,为什么首先想到了大象
如果让你用一种动物来代表河南的话,首先跃入你脑海的会是什么动物呢?
肯定是一头胖乎乎的大象吧!
人们为什么喜欢用一头大象来代表河南?
河南与大象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来探究一下。
关系一:河南简称“豫”,而“豫”字,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今天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在古代被称为“豫州”。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便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 豫、益、雍,位于最中间的一个州被命名为豫州,即今天的河南,这就是河南简称“豫”的来历。
那么这个“豫”字,究竟代表什么含义?
九州的最中间的这个州,为什么要被命名为豫州呢?
有人说,看这个“豫”字,明显是一个人后面牵了一头大象。并由此推断,古时豫州所处的黄河流域,一定生活过数量极为庞大的大象群,是古时大象的主产区之一。而近年来的许多考古发掘,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猜测,所以中原地区被称为豫州,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这种说法看着挺有道理,也能够自圆其说,但左想有想,还是觉得未免太过片面和武断。
原因无他,既然古时的河南地区都能生活着庞大数量的大象,那九州的其他几个州,比如荆、扬两州,也应该有大象的啊。
那最后在九州命名的时候,为什么单单把“豫州”这两个字,扔给了地处中原的河南呢?
最近,另外一种关于“豫”字的解释,渐渐流传开来。
在这种说法里,“豫”字左侧的“予”应当是“我”的意思,右侧的“象”字不应当狭隘的理解为“大象”,而应当是“天象”、“大气象”,连起来就是“我在这里观天象”。
众所周知,古豫州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没有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只能靠天吃饭。下至普通百姓,上到部族首领,都非常关注天象的变化,所以观测天象是一件关乎部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活动。
古人将他们观测天象的中原地区,命名为“豫州”,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系二:古籍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古时的河南地区真的生活过成群结队的大象
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大量关于亚洲象在中原地区活动的记载,在距今3000年以前,即我国古代商周时期,亚洲象曾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北的河北阳原一带。
当时的黄河流域,肯定生活过成群结队的野生亚洲象。
而且,从殷墟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当时已有猎象、训象、使象和用象祭祀的活动。在殷墟王陵中,更是发掘出了三座象坑,在其中一座象坑中,还有殉葬的象奴一人。
不过自此之后,由于气候变冷,和人为大规模捕杀,黄河流域的大象数量急剧减少,其活动北界也一路南移。
河南地区关于亚洲象的最后记载,出现在宋朝。
北宋初年,荆襄地区发生象患,并且威胁到了首都,“宋太祖建隆三年五月,有象至黄州黄陂县,匿林木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复、襄、唐州,践民田颇为患,遣使捕之,明年十二月于邓州南阳县获之,献其齿革……五年有象自至京师……”
这段文字是说,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五月,有大象跑到湖北黄陂践一带踏民田,并一路向西北方向前进,直至次年年末,才于河南南阳将其捕获。而在建隆五年(公元964年)的时候,又有大象,不知道是不是迷路了,竟然跑到了北宋的京师汴梁。
从此之后,野生大象,就在中原大地上绝迹了。
关系三:河南地图看着就像是一头坐着的大象
仔细看看河南地图的轮廓,是不是越看越像是一头大象呢,而且还是一头小坐象!
这头大象的鼻子(或者说象牙),位于豫北的濮阳市。
豫东的商丘市是大象的前肢。
豫南的信阳市是大象的后肢。
安阳是大象的头部,三门峡是大象的背部,周口位于大象柔软的腹部,而南阳的所在就是大象的屁股了。
由此看来,河南与大象的关系还真不浅呢!
(全文终)
这里是偶豫,这里有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