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行(8)

2024-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吴家圩的传说

宴会在主持人李老师热情洋溢的话语中结束,大家兴致勃勃,意犹未尽。大厅里嗡嗡不息,交谈的交谈,告别的告别,相约的相约,伙伴依依不舍走向酒店的大门,从酒店里就能看到外面满世界的灯光,像花儿开在田野。

按照我们最初的约定,我们最后一个主题,就是一起欣赏花街夜景,领略一河流水,两岸灯火的夜景;河上数座拱桥,花廊葱茏,美轮美奂。

我们一行人,说说笑笑,跟着盐城区域的领导,在河岸花香里,随着人流,像河水一样往前流淌。区域领导暂时充当我们的导游,他欣然应允,带着我们浩浩荡荡往前走去。期间,我跟在他的身侧调侃他,请问导游先生,我们队伍里一共有多少伙伴?他一愣,回答不出,我们哈哈大笑,我转头看到伙伴们夜色里的笑脸,熠熠发光。

没关系的,我说不管多少人,跟着我们团的伙伴都不会走散,每次拉开距离,只需要辨别一下我们李老师的笑声,就能及时找到组织,她的笑声在夜色里不时像澎湃的波浪一样冲天而起,持久绵长,如歌如颂,一波三折。

花街介于西面聚龙湖风景区和东边串场河之间,原先是串场河的一条河沟,后来被建成了这样一座东方威尼斯的城市休闲长廊,每到夜幕降临,灯光如幻,人影憧憧,一度成为我们盐城区域年纪人聚集打卡的圣地。西面聚龙湖风景区里的盐晶体电视塔,像一座灯塔,远远的插在花街的尽头,背景是深邃辽阔的城市夜空。

一河两岸的花街,灯光璀璨,游人如织。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伴着似有若无的市井烟火气,有说有笑,前追后等的,随着人流往前而去。

前面不远处,就是我们盐城人民的母亲河—串场河。很多伙伴第一次来盐城,对一些地名、河名并不了解,对我们盐城地区的人文景观并不熟悉,我趁着酒后热情,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盐城以前环城皆盐场,古称盐渎,据传第一任县官乃三国孙权之父孙坚,当年其种瓜取水的那口古井还在盐城中学里面,“瓜井遗踪”成为盐城八景之一;盐城东临黄海,城墙东宽西窄,夜幕低垂,古城宛如一只飘于万顷大海之上的水瓢,一度盐城被改为“瓢城”;盐城还是一座红色城市,近代流传一句口语: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当年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就设在盐城,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为了纪念皖南事变牺牲的新四军军长叶挺,盐城曾经更名为“叶挺城”。

盐城自古因盐而得名,是现在唯一以盐命名的城市。沿海先民在这里煮海晒盐,创造了“烟火八百里,灶煎满天星”的盛景。这种因盐而兴的历史,为盐城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盐城的海盐文化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文化瑰宝,2000多年的盐业发展史是盐城生生不息的文明进化史,海盐文化孕育了盐城独特的气质。

踏着花街明暗的花影,在夹岸的鲜花芬芳里,大家听得一知半解,说说笑笑的靠近了串场河,这里是我们今晚的目的地,那座横跨在串场河之上的“串场之眼”,,市民们络绎不绝的趁着夜色,纷纷过来打卡城市新的美景。

古串场河,因串通南北各盐场,转运海盐至全国各地而得名,碧波荡漾,源远流长。人们都被眼前璀璨的“串场之眼”吸引,却对盐城人民的母亲河,缺乏足够的了解。

串场河俗称下河,初为唐代修筑海堤时形成的复堆河,是盐文化的摇篮。从宋代开始,沿新修捍海堤,就是现在的范公堤,将沿途的盐场串联起来,形成了现在南北长约170多公里的串场河,不仅承载着淮盐的运输任务,而且,承载着厚重的海盐文化历史遗产,成为盐城城市文化脉络的象征。

千百年来,这条古老的河道与盐城的发展休戚相关,从“农子盐课,皆受其利”的盐场文化,到“舳舻往来,恒以千记”的水上廊道,还有那“登瀛远眺”、“杨楼翠霭”的水绿美景,以及曾经“城市中心”、“商贸发达”的热闹鱼市口,串场河成为盐城主城区最具标志性的河流。

今晚我们一起来到盐城新的网红地—“串场之眼”,一起回顾古城几千来的历史变迁,共同感受串场河源远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后,圆满结束了我们盐城运营中心开业的所有主题,大家收获多多,信心满满,分散而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