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二)
李东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且是一名语文老师,他觉得传播中国文化是一件很伟大很光荣的事情,语文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由他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个个肯定都厉害。不过因为很多原因,他没有履行这个神圣的使命,现在他只是一名普通的IT男,每天对着电脑,做着乏味的工作。
在上次想起他的小侄女时,他认为悲伤的源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不仅仅是因为一切变得复杂起来,还有一点是小侄女刚接受了黄土地的味道时,就又被带走了,而且说不久就会回来的,结果直到现在也没见过面,到现在已经过去八年多了。
李东对“约定”这个词有种近乎痴狂的偏爱,与其意思相近的其他词比较,这个词看起来风轻云淡,实则诚意满满。李东认为悲伤的源头最终应该落到约定这两个词上,因为有了与表妹的那次约定后,他开始与更多的人和事物有了约定,他一直在践行着这件事情,但到了约定的日子,他只能说:“我还在,你们却走了。”李东一直念叨着的这句话,已经不下八百遍了,这些约定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的悲伤,让人难过,却又难以忘怀。就像他跟冬天约好,夏天来的时候你也要来,冬天沉默应答,结果却失约了。他还跟风,跟雨,跟天空,海洋,小鸟都有约定,结局总令他失望,现在回想起来是觉得有些可笑,不过那时候这些是让他感觉到了悲伤,而且直到现在,他也好奇,他们是否记着与自己做的约定。
跟李东约定最多的还是身边的人,一个个出现,又一个个消失,约定就这样一个个产生,最后都成一个个悲伤的故事。想到这里,李东的记忆中出现了一个人,他叫老王,大家都是这么喊他的,包括他的儿子。
老王到底是哪里人,直到现在李东也没有搞清楚,再向外婆求证无果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向其他人询问过这件事,因为老王已经去世很多年了,现在再问别人,总会让人觉得奇怪。
在李东的印象中,老王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叼着一口大烟锅,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发亮,可能是长年劳累所致,走路时有点驼背,见着他们这些小孩时,总会笑眯眯的问好,说话慢吞吞的,像是在吐泡泡。李东一直想从他的口音里辨认出他的老家是在哪,但他的方言说的比自己还溜,所以没能成功。
老王来小杨村的时候,那年正闹饥荒,据外婆回忆,他刚到村里时,饿的就剩皮包骨头了,说话吞吞吐吐的,听的也不是很清楚,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孩,哇哇的哭个不停。老王老婆为什么没有和老王一起,是生是死没人知道,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他只是笑着,也不说话,后来再也就没人问了总归是别人家的事,不应该要自己操那么多心。到小杨村时,老王的本意,是想讨点吃的,喝口水就走,结果村里人热情的收留了他,村长把他暂时安顿在供着财神爷的村东头的庙里,他就这样在小杨村安了家。后来他在庙的旁边建了一间小房子,说是要替村里人守庙,他能活下来靠的是小杨村的人和这间庙,所以做点事情是应该的,听他这样一说,大家也就由着他去了。
老王是别人对他的称呼,在李东的印象中,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喊他的。至于他的真名叫什么,李东是知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名字很出名,叫做王麻子,还有一件小故事也让李东对这个名字有了很深的记忆。
这个故事是听别人讲的,很是有趣。老王的儿子叫小伟,因为老王的名字,大家称他为小王。人有点傻,脑子反应是慢一点,力气却是很大,村子里调皮的小孩经常想捉弄他,结果都被他收拾的“很惨”。有次上课老师询问家长姓名,小王直接回答自己的父亲叫老王。班里一下就热闹起来了,对于小杨村这么一个全是杨姓的村子而言,有家王姓也是很受人瞩目的,对此小王也一直很自豪。不过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一下让班里都笑起来,他倒是有点不好意思了,等他反应过来时,大家已经开始讨论了,老王到底叫什么,全班同学竟然都不知道,年轻等我老师也不知道,小王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小王回家询问了老王,听到王麻子这个名字时,他一直在父亲的脸上瞅,想知道这个名字来源,不过很遗憾,他什么都没有发现。第二天他去学校讲出了这个名字,有引起了大家的欢笑和讨论。而且小孩之间的讨论,扩展到了大人之间,所有的人都想知道老王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因为在他脸上实在找不出答案,黑溜溜的,什么也没有。但是老王什么也没说,也就没人问,当好奇心被一点点消磨的时候,一切都会趋于平淡,这件事情渐渐的被忽略了,老王的名字却是喊的更亲切了。
李东不知道老王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猜想应该是很多人很早就问过他这个问题了,以至于到后来他已经不愿再讨论这件事情了。李东记住了这个故事,也就记住了王麻子。但让李东悲伤的不是这个故事,而是他和老王之间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