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十八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简述与心得
简述:从上一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曾经被视为蛮夷之国的秦国不甘屈辱,默默发愤图强,等待机会成为强国。默默努力等待机会的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助力下实现了强国富兵,逐渐崛起。崛起后的秦国接下去会如何做呢?这一集我们一起来探索秦始皇统一中国。
一
嬴政平叛稳政权
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邯郸,赵国的首都,秦国公子异人正在这里充当人质。公元前259年,异人的长子出生了,他就是后来彪炳史册的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0年,异人继承秦国王位称秦庄襄王。
图片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薨,十三岁的嬴政继位,因为年幼朝政大事控制在相国吕不韦手中。公元前238年,二十二岁的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仪式,戴冠、佩剑,这不仅意味着他已经正式成人,而且将亲理朝政。
此前秦国内形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朝政大权已经从相国吕不韦转移到了长信侯嫪毐手中。嫪毐被吕不韦送入宫与赵太后私通,嫪毐仗着太后的势力日益嚣张,曾对人自称秦王继父。嬴政亲政,让嫪毐感觉莫名恐惧,他盗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率兵进攻蕲年宫。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这位年轻的国王向世人展示了超凡的魅力和领袖才能。他迅速组织兵力平定叛乱,将嫪毐车裂,随后罢免举荐嫪毐的相国吕不韦,将其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畏罪自杀,嬴政顺利铲除了两大权力集团,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图片
二
秦国强国助统一
这是收藏于咸阳博物馆的秦国青铜剑,长度均在81至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
图片
与军事装备的先进相呼应,在军队建设方面秦国继续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士兵们为了立功封爵,授田而奋勇作战,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在内政方面,秦国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在对外政策方面,则积极采取各种军事和外交活动,不断兼并周围弱小国家扩张领土;秦军在长平大败强敌赵国,活埋赵国四十万士卒,此时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朗。
图片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富平等地绵延300余里。
两千多年前兴建的这项大型水利工程,却源起于一桩著名的间谍案。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原本土地贫瘠降雨量稀少,粮食产量不高,这极大地影响了秦国的国力。
公元前246年,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来到秦国,游说秦王在关中平原上开凿水渠,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泾水沿岸的干旱土地,秦王闻之大喜采纳了他的意见,开始征调大量人力修建水渠。
图片
今天,在泾河中有许多巨大的石头。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石头就是当年郑国拦河筑坝时留下来的,如果这个推测属实,那么这些巨大的石头就是当年郑国企图用来阻碍秦国进攻脚步的历史证据。
三
嬴政统一中国
郑国事件在大臣中引起激烈反应。他们认为,外国客到秦国来大多是为了本国利益企图削弱秦国,因此要求驱逐所有外国来客。
图片
嬴政接受大臣进言,下《逐客令》驱逐六国客。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时任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他愤然上《谏逐客书》,力陈:“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王欲成大业,必须不拘国别,惟才是用”。
嬴政看后深为所动废除逐客令,允许各国人才继续留在秦国为秦国效力。
此后,秦王嬴政开始重用尉缭、李斯等六国客卿。不久提拔李斯为延尉,成为自己的重要谋臣。
受到器重的李斯竭诚效忠,他建议对六国采取离间、暗杀与战争相结合的策略。派遣雄辩之士暗中出使六国,以黄金、珠宝拉拢诸侯名士、大臣离间君臣关系。如遭拒绝就派刺客进行暗杀,秦军紧随其后进行武装占领。这一计策果然奏效,日益削弱的六国更加混乱不堪。
公元前230年,秦军发动强大攻势一举灭韩国,揭开统一六国的序幕。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率兵攻破赵国国都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秦军势如破竹,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楚国;公元前222年灭燕国;公元前221年,秦攻灭六国最后一个堡垒—齐国。
将六国的疆土全部纳入秦的版图。这一年嬴政三十八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秦先后消灭东方六国,结束了数百年来诸侯分立割据混战,生民涂炭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四
嬴政称帝继扩疆
周时周天子称王,战国后期各诸侯国君纷纷僭越称王。秦王嬴政在横扫六国一统中原后,认为自己建立的功业亘古未有五帝所不及,继续沿用王的称号,无法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
于是从泰皇(即人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创皇帝称号。
图片
以往君王死后,臣子根据他生前的品行功过论定谥号,嬴政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的大不敬行为。于是废除谥号制度,改以数字为序,自称始皇帝,希望秦的统治可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在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秦人并未止步嬴政继续开疆拓土,他心中的目标是统一他目光所及的天下。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
平定南方之后嬴政将目光转向帝国的北方。公元前215年,嬴政命将军蒙恬率30万秦军北击匈奴,蒙恬大军取得大捷一举收复河套地区。次年秋蒙恬率军北渡黄河将匈奴赶出阴山。
汉朝贾谊称:“其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嬴政对东南、岭南、西南以及北方等边远地区的持续开拓。
建立起一个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至东海及朝鲜,北起阴山及辽东,南至今越南北部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这不论是在中国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极其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图片
五
嬴政修长城筑秦直道
秦统一中国之后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为了加强对广阔领土的有效管理,对边疆地区的守护,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北方的秦、赵、燕三国,都曾在边界上修筑长城。深切体会到长城战略价值的秦始皇,从内地征发上百万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绵延五千余公里,号称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国北方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千多年来,长城有效地防范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居民的侵扰,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到了明代进一步对长城进行了全面的整修重建。
图片
万里长城仅仅是秦国,庞大军事工程的一部分,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至今鲜为人知。在陕西省富县的崇山峻岭中,隐藏着一些泥石夯就的道路,每天都有车辆驶过。仔细观察这些道路当年修筑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图片
直道从都城咸阳开始,向北直达内蒙古九原,长约700多里,路面平均宽20米,最宽处达60米;直道是秦始皇为攻防匈奴,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士兵、百姓修筑而成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道路。
图片
为了有效控制广阔的疆域,秦始皇下令修建从首都咸阳通往各地的道路称为驰道。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西方道等,秦始皇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建立起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
图片
据统计秦修建道路的总长度约为6800公里。大约四个世纪后,罗马道路的总长度才达到5984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既促进了各地物资的交流和商业的发展,更为军队及人员的快速运输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秦朝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能力。
六
嬴政建立公卿制
作为皇帝,秦始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秦始皇以执政勤勉著称,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文书奏章上呈到中央,秦始皇都要逐一审阅,亲自批示。
当时的文书是在竹简木牍上书写的,秦始皇为自己定下了,每天阅览的数量,以衡石量书,即用120斤的衡器石称量,不完成定额绝不休息。
图片
为了建立一人天下的集权体制,秦始皇一方面不断强化个人专制,一方面大力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在中央,秦始皇着手建立了一套,以公卿为首的庞大的百官体制,通称公卿制。
在皇帝之下设丞相(总理),太尉(军委),御史大夫(纪检书记),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下设掌管具体政务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诸卿,分掌司法、财政、京师戍卫等政务。
图片
国家军政大事,通常由公卿大臣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做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里发现了三万六千余枚秦代竹简。考古人员在对秦简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大量写有洞庭地名的简。
《史记》明确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但是其中并没有洞庭郡。洞庭郡名的新发现,反映出秦始皇时设置郡县的实际情况,远比文献记载的要复杂得多。
图片
里耶秦简表明,两千多年前,里耶是洞庭郡下辖迁陵县的县治。秦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分为两级行政体制,分设主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长官。
郡行政长官称郡守,军事长官称郡尉,监察官称郡监,郡下设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为行政长官;同时设县尉主管军事,县丞为行政副长官,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县下设乡、亭;乡下设里,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图片
皇帝和中央通过严格的文书制度将中央的政策、法规推向全国,并及时掌握地方的治政情况和动向。
七
焚书坑儒
然而,秦始皇废除周实行八百余年的分封制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
公元前213年一次朝宴上,博士淳于越抨击郡县制主张重行分封。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图片
丞相李斯认为:“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百姓,建议除医药,卜筮、农书外,将民间所藏诸子百家书全部焚毁,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
这一建议正合秦始皇的心意,全国各地燃起焚书的熊熊火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件。焚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许多珍贵的先秦文献典籍因此失传。
图片
焚书次年,卢生等人因求不到长生不老药,害怕秦始皇怪罪偷偷商议,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不可能求到仙药便相约逃走。
秦始皇闻知大怒,让人彻查诸生是否有制造谣言迷惑百姓者,共查出四百六十余人,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史称“坑儒事件”。
图片
八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为了便于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和经济商贸往来,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巩固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统一全国文字。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然基本结构大致相同,但繁简程度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
图片
秦始皇命李斯以战国时秦人通用的小篆为基础加以规范,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在全国推广。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在当时民间更为通用的秦隶,隶书,书写简易。相传为程邈所作但实际上是战国以来不断演变而来。
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统一和简化文字既有助于文化普及,国家政教的推行和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片
在统一全国经济方面,秦始皇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统一度量衡。将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推广到全国;第二,改革币制废止六国货币。全面推行秦的半两钱,实行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的复本位货币制,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铸。
九
大肆巡游建宫殿
在当时人们描绘的大一统的盛世景象中,圣明的君主要定期在疆域内进行视察,称作巡狩。还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的秦始皇显然不能缺少这样的仪式,从统一中国的第二年起秦始皇便开始举行声势浩大的巡游活动。
图片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选择了东方,他登上泰山刻石立碑,举行封禅仪式,铭刻下自己的丰功伟业。
秦始皇更追求现实的享乐,统一战争开始后秦每灭一个国家便在咸阳仿制该国的宫殿。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开始在渭南上林苑,营造规模更大的朝宫,规恢三百余里,先建前殿阿房宫占地八万多平方米,上可容纳万人下可竖五丈旗,周围修建阁道直抵终南山。
自继承王位起,秦始皇便开始在骊山为自己修建陵墓,他希望自己死后也能像生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1974年陕西临潼几个农民的意外发现震惊了世界,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规模浩大。
图片
阵列整齐的秦始皇兵马俑身上,这些高大魁梧,气宇轩昂的兵马俑,显然是以秦军官兵为模特,经过陶工精心制作炼制而成。临潼是兵马俑的故乡。
而离兵马俑坑仅一公里左右的地方,秦军最高统帅秦始皇就安葬在这巨大的土堆下,继续指挥他这支庞大的地下军队。
秦始皇同时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耗费巨大,修建工匠刑徒多时达七十万人。
图片
秦始皇在短短数十年间一面对外大肆兴兵,一面对内改革制度,大兴土木,它使得刚刚建立的帝国很快便危机四伏。
十
嬴政去世秦分裂
公元前211年,一块陨石落到东郡。有人在陨石上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预言秦帝国在秦始皇死后就会分崩离析。
秦始皇大为光火下令官吏迅速破案,但一无所获,秦始皇于是下令将住在周围的人全部杀光。
图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
行至今山东平原县南时,一向身体强健的秦始皇病倒了,病情来势凶猛秦始皇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写信给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让他速归咸阳送葬继嗣帝位。这封信被掌管玺印的赵高扣了下来。
图片
赵高曾任胡亥师傅并深得其宠幸,野心勃勃的赵高想利用自己的职权立胡亥为帝,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七月,秦始皇捱到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终于一命呜呼享年四十九岁。
秦始皇死后,赵高胁迫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赐死扶苏,将军蒙恬。
胡亥回到咸阳后即皇位为秦二世。
公元前209年七月,大雨滂沱,陈胜吴广为首的九百名戍边壮丁,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于是他们揭竿而起,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反秦起义迅速遍及全国。公元前207年赵高逼迫秦二世自杀,立二世侄子子婴去皇帝号,改称秦王,子婴杀死赵高。
次年十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陷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秦王子婴投降,秦始皇一手缔造,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仅仅经历了十五个春秋,便轰然倾覆。
图片
十一
功过任由后人评
历史上很少有伟人像秦始皇一样,在其身后备受争议,有人誉之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之为暴君。
图片
对于这一点西方人似乎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是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或拿破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
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秦始皇创立的丰功伟业很少有人能够企及,他为实现中国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留下了难以估量的丰厚遗产。
然而长年累月的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图片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举办各种盛大典礼,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促成了秦的速亡。
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更是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大国的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
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心得: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创立的丰功伟业是人类历史上耀眼明亮的一页。当然,秦始皇虽然创立了丰功伟业,也并不代表就是个完美的君主。
他既有思想先进开阔的一面,也有残暴局限的一面,人无完人,所以即使有各种缺点也是人之常情。
在他的优点中有一点还是可以让后人学习的。那就是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比如那个叫郑国的韩国人,来到秦国游说秦王在关中平原上开凿水渠,秦王觉得有用便采纳了,而后建立了福利后人的郑国渠,虽然这是个间谍事件。
之后郑国事件在大臣中引起激烈反应,大臣进言驱逐所有外国来客,秦王同意了下《逐客令》驱逐六国客。
楚国人李斯愤而上《谏逐客书》来表达驱逐外国客不利于秦国的发展。秦王看后觉得有道理,又不驱逐外国客了。之后还重用李斯,成为自己的重要谋臣。
可以说明秦始皇既相信自己的智慧,又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这也是他能建立强大秦国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的智慧认知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则是有无限可能的。如果能虚心向优秀的人才学习,弥补自己不足的知识,那么一定会使人生的发展更为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