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耘心解中国传统文化国风

《中庸》耘心解之十一:德为根本方载物

2017-10-13  本文已影响8人  耘心

《中庸》原文-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中庸》耘心解之十一:德为根本方载物

耘心解读:

此章节再次以舜为例,阐明中庸之道,即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自我修身做起,就个人而言,就是孝,就是德,厚德方可载物,物者,即权利、名位、财富、福禄、长寿。儒家从来不排斥世俗人眼中所仰慕的事物,但前提是要厚德,只有德“厚”,才可以承受得起这些名利权势福寿,生活中许多人,德不厚,而位高名大财多者,往往不得善终。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德是福之本,许多人福份薄,无福承受财、位、名,在儒家看来,是其德不厚。

《大学》有云: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为立身之本,是财之本,是福之本。

舜至孝至德,故得其位、得其禄、得其名、得其寿。这正是“厚德载物”的生动解释。

《周易》有云:“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悲哀,怕多都是因此而来。

《中庸》耘心解之十一:德为根本方载物

儒家如此地倡导德的重要性,对中国人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生活中我们又的确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即“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人们一心期望的“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的现象常常落空,这也让不少人一度怀疑儒家“以德为本”的观点。的确,生活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人的德性,是需要长期修行的,正因此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而佛家对此也给出了自己更透彻的解释: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没有恶报,那还要看他的上一世是否积德,甚至有很多人的不幸,是累生累世造业的结果。儒家只看到了现世,为善积德,即可德好报;但佛家看的是前世今生,累生累世,都要为善积德,这样才能在此生、来生有好报。从这个角度说,佛家更好地弥补并扩展了儒家的“以德为本”的思想。

《中庸》耘心解之十一:德为根本方载物

本章节中,最认同的观点在于: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上天生养万物,无论是人、还是鸟兽虫鱼,还是花草树木,必然会因其本性而认真培养他,它是什么,就集宇宙之力来成就它,它是个什么样的材料,就让他成长为什么样的材料,它是草就让它成为一株草,它是树,就让它成为一棵树,你能承担多少,就让你承担多少,上天是优胜劣汰的,可以承担得多的,就给你助力,无力承担的,就将你淘汰,所以每一个人都要顺从天道,努力成为“栽者”。“栽者”努力成为自己应当成为的样子,那么上天就会“培之”,即天助自助者,吉人自有天相;而“倾者”就是那些无力生长、无法担当者,自然被上天淘汰而“覆之”。在这里,以庄稼的栽覆为喻,阐明努力修身修道,上天大道自会相助成全,使其得名位,受福禄,延寿命。即“大德者必受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