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恨心理学

你真的有在听吗?

2013-12-01  本文已影响208人  Fontanesia

我们都知道‘Hear’和‘Listen’是两个差别很大的词。前者只限于辨识声音的物理过程,而后者是在具体语境和过往经验的前提下根据辨识出来的声音创造意义。近日在读到Fisher《谈判力》一书时,他提到在谈判交流中存在的三大障碍之二便是

即使你直接明了地与对方交谈,他们也不一定在听。你是否注意到,有多少情况下,你所说的内容没有引起对方足够的重视。同样,你也重述不了对方说过的话。在谈判中,你可能一直忙着思考自己下面该说什么,怎样回应对方刚才提到的问题,或者构思下一步的方案,于是忘了注意听对方正在说什么。或者,你更注意听自己的委托人而不是对方说的话。但如果你不注意听取对方所说的话,双方就无交流而言了。

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在提怎样解读他人的信息之前,我们是否应当先认真考虑:“我刚刚认真听了对方说话吗?”据Adler和Rodman(2002)总结的七种聆听干扰源,即任何会使讯息传达失真的影响要素,我们经常‘做不到真正的聆听’:

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只被谈话中感兴趣的部分所吸引而自动过滤掉了其他内容——这时候我们成为了

Selective listeners:选择性聆听者只对对话中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回应而拒绝其他要素。这可能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比如长辈对晚辈,面试者对求职者。

接着因为太感兴趣而太激动,我们可能无意识地‘夺走’了一场交流的主角地位,而成为了一个

Stage hogger: 这个状态又名conversational narcissists-对话中的自恋狂。无论别人说什么,这个状态的人总会转移话题的中心人物而抓住一切机会将其引到自己身上。

以上两种情况都还不会立即引发紧张的气氛甚至冲突,而以下几种聆听状态却是有可能立即造成不满意的交流效果:

Defensive listening: 可能出于过强的戒备心理或者过低的安全感,处于这一种聆听模式下的人很容易将他人无心的一句话看成是对自己的攻击或者批评。所以,当下次爸妈再提起‘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可能真的只是想表达和‘刚又看了一部好电影’‘刚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那样简简单单想告诉你的心情,你也不必再为这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孩子而碎掉膝盖啦。

Ambushing: 处在这种状态时,人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在有意识地扫描对方的语言,只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成为你反击他素材的蛛丝马迹时。有些吵架模式可以归于此类,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辩论赛的自由辩论环节中,当然是指那种对打得快准狠的。

Insensitive listening: 或许是文化差异,又或许是察言观色的功力不够,这种聆听状态下的人有时候会没法解读出‘对方用或情绪或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

此外,还有这两种消极的聆听模式,总之不是自己太累就是对方太无聊,我想我们都曾当过这样的‘声音输入机器’:

Pseudo listeners:装作在听并从行为上试图表现出积极的一面让对方感觉‘嗯,我正听着’,而实际上我们或许早已经不知神游到何处了——嗯,请回想一下我们在学生时代所有那些为了掩护开小差而玩的花样吧~

Insulated listening: 不好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压根就没有在听,而且连‘装在听’的意愿也没有。

然而,我想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鉴别出这些模式,以防他们对正常的交流产生不利影响,而不是用以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聆听者。因为采取任何一种聆听模式,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有一个背后的原因。比如在听到好朋友和我分享一个开心的事时,我可能会马上‘stage hogger’的找出我以往类似的经验和她分享,也许她会埋怨我不对她的这个经历感兴趣,但其实我的初衷只是想用相同的快乐报以她分享给我的快乐。这样的差异可能来源于文化、性格,是需要双方去了解,去理解的,而相互理解基础上的沟通总不会差到哪里去。


References:

UNNC-Psychology, communication and the self/Lecture 2 - Communication in question

Adler, R. and Rodaman, G. (2002) 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