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5
原文: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注释:
踰[yú] :同“逾”。同“窬”。超越,超过。
译文:
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不区分贵贱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那么亲爱亲者,尊崇尊者的恩爱关系就断绝了。这些可作为一时之计来施行,却不可长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刻薄寡恩”。至于法家主张使君主尊贵臣子卑下,明确名分职责不得相互逾越,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改的。
原文: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注释:
苛察缴绕:在枝节问题上繁琐考究,纠缠不清。缴绕:缠绕。
控名责实:据名以求实。控,持,操持。
参伍:错综比照,以为验证。也就是把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译文:
名家在枝节问题上繁琐考究,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反思求其意,一切取决于概念名称却失弃人情常理,所以说它“使人受拘束,反而使人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至于依循名称探求事实,将名与实错综比照不失误,这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的。
原文: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译文:
道家主张无为,又说无所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但其文辞很难理解。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方法论,认为事物没有固定的态势,没有不变的形态,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实情。不超越事物的发展,也不落后于事物的发展,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
原文: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
注释:
时变是守:顺应时势变化。
译文:
道家有法度,但不墨守法度,而是因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而随之变化,以求于万事万物的发展协调和谐,所以说“圣人无技巧之心,顺应时势的变化。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应事物发展是君主治民的纲要”。群臣一起到来,君主应让他们各自明确自己的职分。
原文:
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注释:
窾[kuǎn ]:空隙。古通“款”。
其它字义[cuàn ]:藏匿。
译文:
其实际情况符合其言论名声者,就是端正;实际情况不符合其言论声名者,叫做假空。君主不听信空话,奸邪就不会产生,贤才与不贤之人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问题在想不想运用罢了,只要肯运用什么事办不成呢。
原文:
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注释:
燿[yào]:同“耀”。
译文:
这样才会合乎大道,达到混沌无迹的境界,光辉照耀天下,重又返归于无名,大凡人的存在本于精神,寄托于形体,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形、神分离就会死亡。
原文:
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注释:
神:元神,精气。
形:形体。
具:具体表现形式。
译文:
死去的人不能复生,神、形分离便不能重新结合在一起,所以圣人重视这个问题。由此看来,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却侈谈“我有能力治理天下”,凭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