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分+努力=成功?你真的想错了
很多人会问,成功靠什么?天分+努力——似乎有无数的励志故事在告诉大家这个答案。其实,你如果简单这样以来就真的错了。
这就是《异类》这本书给读者的终极感受。
1
每当遇到一本心仪的书,会有一种一气读完的冲动。
从全书中心思想和字面意思翻译,我感觉也可以叫做《异秉》,副标题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作者是一名牙买加裔加拿大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在中国,先哲老子这样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无独有偶,在西方,马太福音则说: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两句话,同样印证成就并不机会均等,我们在今天会听到职场人士这样说:“一步踏不上,步步踏不上。”而那些平步青云之辈,则是“一步踏上了,步步踏得上。”
2
格拉德威尔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在书中,他用几个故事串起整个书本,让人产生过目难忘的印象。
第一个故事:加拿大冰球队员年龄中暗含的玄机
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的界线是1月1日,当年1月至12月31日出生的队员会被分在一个组。对不到10岁的孩子来说,相差最大将近12个月,从身体力量、领悟能力等各方面均有很大差距。一段时间之后,再从这些人中选拔,优秀者会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训练条件、教练和强度。
这个玄机若干年却没有人意识到。
第二个故事:10000小时法则
SUN公司的天才创始人比尔·乔伊的机遇来自于上大学期间。当时是1971年,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成立了计算机中心,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一批实现电脑分时系统的计算机中心。此时乔伊恰恰进入该校并狂热地喜欢上计算机。从此计算机中心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也成就了硅谷中开创式的人物之一,JAVA语言就是由比尔写就,而UNIX系统他也功不可没。
心理学家对天赋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其实很大。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
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也就是说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
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的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一个琴手进入顶级音乐学校,不是能学到什么武功秘籍,而是要受到比别人刻苦严格得多的训练,他们练习的努力程度不是比别人多十倍,而是100倍。
再回到乔伊,他正是别人都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情况下,经过了成千上万小时的上机编程操作,同样经历的还有比尔·盖茨。
莫扎特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实际上,他从10岁开始创作作品,直到20岁才有了经典作品。
第三个故事:甲壳虫乐队的成功秘诀
甲壳虫乐队来美国之前,已经成立了七年,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到德国汉堡参加商业演出,为了保证经纪人赚钱,他们每天要演出8个小时 以上。从汉堡之行后,乐队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风格多样,技艺娴熟,经验老到。据统计,这期间的先后2年,他们去了汉堡5次,演出270个晚上。到了1964年他们成名之前,实际已经演出1200场。
这是个什么概念?绝大多数流行乐队,整个演艺生涯中也不会超过1200场演出。
结论:时势造英雄。
他们如此出色,不是他们非凡的才能,而是他们非凡的机遇。
冰球队的顶级球员,机遇就是出生于1、2、3月份,这使他们入选时具有微弱的身体优势,并不断扩大。
甲壳虫乐队的机遇就是到德国汉堡的商业演出。
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的机遇就是在上学期间接触电脑练习编程,而且是分时系统的电脑。
另外一组数据显示,在全世界有史以来可考据的最富有的75人中,有14位生于19世纪中期的1830年至1840年,包括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为什么?因为在他们20多岁时,正是美国经济步入历史转型,现代工业文明开始飞速发展的时期。
电脑时代同样如此,比尔·盖茨、乔布斯、比尔·乔伊,都是1955年左右出生。
3
仅靠智商很难区分两个聪明孩子。
2008年美国电视“以一敌百”栏目出现了一位特殊嘉宾,他叫兰根,他的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的智商才只有150)以上,曾有心理学家给兰根测智商,由于他得分爆表,最终不了了之。
但兰根一生非常惨淡,也没有什么成就。在他上学时因为家庭贫困,一次母亲忘记为他申请奖学金,因此他不得不中止学业,最后甚至没有拿到一个学位。长大后,他先后从事森林消防员等工作,50岁还在一个农场务农。
另一个高智商人群的故事,是著名的特曼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特曼主持展开了一项著名调查,他从25万名中小学生中,选择出1470名智商超高的孩子,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跟踪。
起初,特曼非常的自信,他将自己的研究报告起名为《天才基因的研究》,他说这些人一定会成为美国社会各行业的中流砥柱。
事实如何呢?等到这些孩子成人、工作后,特曼失望地发现,这些天才少年大多数成就平平,有1/3甚至还不如普通的孩子。
心理学家对这些现象展开深入分析,最终结论是:
智商与成功只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关系,一旦某人的智商超过120,此时更高的智商并不意味着同比转化成更多的现实优势。一个智商130的科学家跟一位智商180的科学家同样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美国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奥本海默,在剑桥大学读博士期间,曾经是一位问题青年,因为预谋毒死自己的导师未遂,被判处缓刑。就是这样一个问题青年,最终会成为原子弹之父,多么令人吃惊。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格罗夫斯少将,正在从全国科学家中特色人选,当年奥本海默只有38岁,而且政治倾向也有问题,还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对实验设备一窍不通,根本不是第一人选。但奥本海默知道消息后,展开魅力攻势,最终受到格罗夫斯少将的欣赏。
而奥本海默的这种能力来自于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这就是家庭背景对他产生的影响。
4
全书第二部分讲文化传承、家庭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整体没有第一部分精彩,有些牵强,也有凑数之嫌。
小镇哈伦仇杀动荡的故事。
在小城哈伦,为了一句话,就会引起两个家庭之间的火拼。在这里,男人有尊严的死,成为每一个人,包括母亲们对儿子们的要求。整个章节用了数千字,只为引证文化传承对人的影响。
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
大韩航空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连续出现恶性空难,导致整个公司陷入降级、破产的危局,经过调查最终得出的原因,就是机长与副机长之间的等级关系。
在韩国航空公司,机长在机组中有绝对权威,甚至经常出现工作中出手打手下的现象。这就导致在机长操作出现失误时,副机长没有影响力及时纠正。
另外,韩国等东方文化在语言表述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据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的研究成果,不同文化对“模棱两可”承受度差别巨大,而最能承受模棱两可事物的国家中就包含韩国。
这也导致在飞机出现紧急情况时,机组人员与地面指挥中心的美国航管员交流时,出现巨大误解。
中国的稻田文明与数学
根据格拉德威尔的观点,中国水稻种植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人们思维中缜密、细致的特点,也造成民族性格中勤劳、吃苦的品质。而中国汉语发音,也为数学思维提供了一点比英语的优势。
书中引用了一串中国成语谚语很有趣味,其中第一句说到“一年忙到头,吃穿不用愁”,仅这一点,就与很多游牧、采摘民族有巨大差异。
非洲博茨瓦纳的土著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民族,他们依靠采集为生,因为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到处是生果、坚果,还有一种富含蛋白质的坚果叫做蒙果果,他们根本不用任何种植手段和紧张劳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充足的食物,大部分时间就是走亲访友、唱歌跳舞,一年下来只需要工作1000小时,相当于每天不到3个小时。
而在中国,任何一个农民家庭,每年的劳动时间都不会低于3000小时。
有些人不喜欢作家这种写作方式,认为他们一个问题翻来复去探讨,而且停留在浅层次,我倒是以为,这其实更有助于加深印象,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展开立体式地分析和观点佐证,突出论点的信服力。
近日,读过吴军先生的《见识》一书,也很好读,但却凌乱,是一本随笔集,与书的名字有些不符,与这本《异类》相比,就可以看出十分显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