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

卢象贤:怎样写好一首七律

2019-06-01  本文已影响45人  诗之源

作者简介

        卢象贤,1963年生于江西修水,1982年毕业于江西大学。作家,诗人,诗评家、诗词教育家、高级工程师。主要诗词著作有《黄龙山人七律》《黄龙山人韵语》《黄龙山人自由诗》和《偕老集》(与妻冷迎春合著)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近体诗出现以后,七律成为诗词中一个大家喜爱的体裁。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七律篇幅适中,格式整齐却又富于变化,汉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内涵美都能得到较好的体现。民间说一个人会写诗,往往说“那人会七言八句”。七言八句,不正就是一个七律么!但是写好一首七律并非易事,因为要完满地写出一个七言八句,需要一定的才力,需要较好的文字功底和组织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写七律,作品以七律居多。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有一些心得,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在我看来,要写好一首七律,重点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白七律的结构。

        七律,它的组成是四副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可以把它完全做成四副对联,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每一联都对得很工整。

        也可以只对中间两联,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主要形式,一般的七律都这么写。

        也可以只对一联的,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换成首、颔联对或前三联对尾联不对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必须写得很精彩才可以,否则人家看到您有颔联不对或不按常理出牌,会说不是七律。

        明白了七律的结构,八就化为四了,一下就简单了一半。

        第二、做好四联的安排。

        既然只有四联,写作时心中就要有一个规划:首联写什么,颔联写什么,通篇合计一下。文无定法,并不要求千篇一律。但我分析了一下,前贤写得好的一般是这么做的:

        首联,句子随便怎么起首,合乎格律、是诗的语言就可以了。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起得可以比较随意。但是一定要设好色,这是要点。设色,就是给全篇定下一个色调:是欢快的还是苍凉的,是悲壮的还是忧伤的。比如李颀这首《送魏万之京》,写离情别绪,起得就比较忧伤,一个“离”字定下基调。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是这样,一个“别”字定下基调。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起得就很欢快。有涕泪,但是是欢乐的眼泪。祖咏的《望蓟门》:“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起得比较突兀,以一个“惊”字定下全篇基调,写出了对安史之乱的空前预见性,成为名篇。所以记住:七律的首联,是有色彩的一联。

        颔联,要顺流而下。首联好比一个泉眼,挖出来了;颔联就要让水流,否则就在原地打转,不长远。像前面提到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气脉非常完满,这就是所谓“起承转合”的“起承”。李颀《送魏万之京》的“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也是一路下来,就着离别说。所以记住:七律的颔联,是有担当的一联。

        颈联,要丰满而有内涵。一共才四联,已经到第三联了,您还不拿点干货出来,后面还怎么收场。有的高手,他在颔联就开始用力,如前面举的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顺流而下,又警策无比。还有杜甫的《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时间、空间、声音、影像,处处精雕细琢,叹为观止。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下就把情绪调动起来。但最好还是在颔联用力,因为重心比较稳。否则如果才力不济、后面两联不好的话,会让人有头重脚轻的感觉。颔联用力的例子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颔联都顺着武侯祠的景色写,没有很多内容,颈联却突然丰满起来,从刘备的三顾茅庐,到诸葛亮的辅佐完刘备又辅佐刘禅,几乎把诸葛亮的一生都装在这一联里头了。

        还有的诗家,在这一联就开始用典。合适的用典,对诗歌的丰满是有好处的。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前两联都从宋玉悲秋起兴说对宋玉的仰慕之情,第三联就开始用典;而且这个典故是与宋玉有关的。他隐括了宋玉《高唐赋》的内容:楚王游高唐,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但又揉合了自己的想法,使这一联丰满起来。所以记住:七律的颈联,是有故事的一联。

        尾联,要收束有力有味。戛然而止或馀音绕梁都允许,但就是忌讳拖泥带水。有的作者尾联像颔联,还在顺流而下中,弄得读者有诗没完的感觉,最不好。您看前面举的杜甫的“长使英雄泪满襟”、“舟人指点到今疑”,李颀的“空令岁月易蹉跎”,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都是不管前面多么伤怀感叹,到这里一句说完。所以记住:七律的尾联,是有闸门的一联。

        第三、做好字词的调整。

        四联写成了,但不要忘了您写的并非对联,而是一首诗,所以要注意他们四兄弟是不是一家。您就是家长,要把他们拢到一起,特别是要调和矛盾。除了韵的阴阳尽量安排妥贴不要单调外,还可注意两个事而把七律写得更好。

        一个是句子的结构,常见的毛病是平头。古人有“八病”说,比较苛刻,但我认为“平头”真的是“病”,不好。比如颔联两句开头是名词,颈联两句开头还是名词。虽然前人的作品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但这样句子终究显得特别没有变化,呆板。碰到这种情况,要调整一下。像前面杜甫的《蜀相》,颔联开头用的是“映”、“隔”两个动词,颈联他就用“三”、“两”两个数词。再看《咏怀古迹》其二,颔联开头用的是“怅望”、“萧条”,都做动词处理;所以颈联他不但用名词,还特意用“江、山”、“云、雨”这样并列的名词形成错落,这样结构就灵动了。您是不是觉得,前面的名作也有这毛病啊?比如李商隐的“春蚕”、“晓镜”。但您有可能读错了。李商隐的“镜”字,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或者说“名词动用”,“晓镜”是“早上拿镜子照”的意思,所以下句对的是“夜吟”。李颀的“鸿雁”与“关城”呢?仔细分析一下也不是。因为第五句“关城树色”,“关城”是修饰“树色”的,是定语,并不直接与“鸿雁”相对。所以读诗一定要仔细,即使是您读得烂熟的名篇,也不一定真的体会到了前贤的妙处。

        另一个是单句的尾字。七律要有音乐美,单句的尾字是关键。有人认为押好偶句的韵就完事了,但这只是写成,不是写好。要写好,四单句的尾字最好是平上去入好好搭配,这样汉字四声的作用就发挥到了极致。我看见有些人写七律,写是写成了,但连续两三个单句都用上声或都用去声收尾,读起来很不和谐;但古时的大家却是在这里也比较讲究的。像前面举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二,单句的四个尾字,“悲”是平,“藻”是上,“泪”是去,“灭”是入。和谐而富于变化,“晚节渐于诗律细”,就细在这些地方;诗圣的名称可不是虚有其名的。

        第四、流畅是最大的学问。

        写好七律有许多技巧,什么最重要?我认为是流畅。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那么多好七律,为何这个只对一联的却是第一?流畅啊!前四句那一泻千里的写法,令真正的诗人仰慕不已,所以李白才觉得“眼前有景道不得”。但李白不甘心,后来终于学成了一首,这就是《登金陵凤凰台》。后来白居易也羡慕,也学成了一首,名《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题于卷后》。到宋代苏东坡还在羡慕,不但学成还成了绝响,因为我在后面没有看到了,这就是《和子由渑池怀旧》。现在我们来系统欣赏一下: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白居易:

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您看前人在继承和创新上多么用心,一脉相承,都是名篇,但您不用心领会根本不会发现。所以您如果把七律写流畅了,您也就成高手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