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教学思路
《留侯论》教学思路
《留侯论》是本学期要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走一场关于忍耐的精神之旅,我决定第一节课文章的疏通,文言知识的掌握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为辅,为防止枯燥,适时穿插相关的文章和文化传统。第二节课,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如何紧扣“忍”一步步铺展而开的,接着对忍进行辩证性的思考,并以苏轼的忍收尾,感受苏轼博大的襟怀,实现课堂关于“忍”这个问题的升华。具体如下:
第一课时
一、题目的解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首先让学生关注题目,谁是留侯,为何被封为留侯。
资料链接: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地名),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让学生结合文字,再谈一下张良被封为留侯的原因。然后,关注文体“论”,让学生自读专题导语,得出“论”就是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周密论证的文体。接着让学生大声诵读文本,读的时候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
明确 一个字 忍
一句话 忍小忿而就大谋
二、文本疏通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为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翻译能力,让学生在独立疏通文本的基础上,对后两句的翻译再进行明确。然后让学生思考本段运用什么手法描述两种人,这两种人在电视或小说里,你有没有遇到过。老师拓展《如懿传》里面的如懿)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这一段强调“安”和“所以”的用法,关于“安”字列举学生学过的句子,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如今安在哉”让学生把这个字的用法牢记于心。而关于“所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他懂得的比他以为的要多得多。最后关于文意,我提问学生,本段最后一句话说“且其意不在书”那么老人意在什么,明确“忍”,那么曾经的张良是怎样的呢,继而转入下一段的学习)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此段,让学生在自己疏通的基础上,强调重点句子的翻译,字字对应,追求严谨。然后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本段开头说,“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而不说赵之亡,齐之亡,秦之方盛也。从中拓展张良的身世,韩国人,其以上五代皆为韩相,为官六代。然后拓展本段中关于“伊尹”“贲”“育”“老人深折之”的相关史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性)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此段让学生翻译重点词句,然后让学生思考郑伯为何在投降时牵羊,勾践投降时“臣妾于吴者”关于“臣妾”的理解,更好的理解郑伯和勾践的忍)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最后两段注重重点词语的翻译)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 《寒山拾得忍耐歌》 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 再看梅花。 ——吴汝伦
不管何人,若是失往了耐心,就失往了灵魂。 ——培根
(由关于忍的句子导入)
二、学习目标
1.感受本文的严密的行文思路。
2.培养学生遇事冷静忍耐的品格
三、赏其文
1.本文是如何围绕“忍”步步深入的?
明确:第一段 运用对比手法确立观点忍
第二 、三段 教忍
第四、五段 用忍
第六段 成功在于能忍
2.在张良不会忍和会忍时,哪些地方可以表明苏轼对张良的态度。
明确: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这三个句子里面的“逞”“已”“特”,都可以表明苏轼对曾经不会忍的张良的不认同)
明确: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第一个句子里面的反问句式,让学生变换成陈述句,更好的感受反问句式对张良的赞颂。第二个句子中的“其”字,也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3.这篇文章有没有告诉我们,遇事忍耐的具体做法?
明确:(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学生很容易找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同时让学生思考关注当人不能忍的时候,“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中的“而”,能忍的时候,“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中的“而”分别表什么关系,让同时让学生注意在读这两个句子的时候语速的不同,得出,不忍的时候,语速很快,呼吸急促,忍的时候,呼吸要慢下来再去做事)
(2)臣妾于吴者 肉袒牵羊以逆
(要放低姿态,俯首称臣)
(3)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要韬光养晦,等待机会)
四、深入探究
(1)是不是凡事都要忍?
明确:忍可分为修养之忍,手段之忍,无奈之人,忍人之忍。让学生思考在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有没有相关的人物,明确不做无奈之忍,不忍人之忍,可以有手段之忍,把修养之忍作为最高的境界。
(2)此文是苏轼年轻时的应试之作,那么苏轼是不是能忍之人?
明确:让学生从《苏东坡传》里面找相关的句子,感受苏轼一辈子对事不对人,一生不恨任何人,且歌且舞,豁达处事的人生境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