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两家之战,本质上,到底在为什么争?
创业,历来就有完全相悖的两种理念及价值观之争。
一种观念认为:要开创基业,就得要大刀阔斧,可以采取任何手段,达成目标;
而另外一种观念认为:任何的方法和手段,都要坚守价值观,都要光明正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曹操和刘备两个阵营之斗,实质上也是因两位“创始人”的个性、性格或理念的截然不同之争!
这在张松党羽法正,来拜见刘备。请刘备拿下益州时,刘备的一些行为和谈吐中,能看得非常分明。
图片来自网络刘备设宴相待法正,酒过数巡后,秘密对法正说:“久仰孝直英名,张别驾多谈盛德。今获听教,甚慰平生。”
法正说:“蜀中小吏,何足道哉!盖闻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张别驾昔日之言,将军复有意乎?”
刘备说:“备一身寄客,未尝不伤感而叹息。尝思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何况人乎?蜀中丰余之地,非不欲取;奈刘季玉系备同宗,不忍相图。”
法正说的意思:就是张松请刘备拿下益州的事,你刘备意下如何?
刘备的意思是:不是不想夺取益州,只是刘璋同自己同宗同族,不忍心对它动手、把它拿下。
法正说:“益州天府之国,非治乱之主,不可居也,今刘季玉不能用贤,此业不久必属他人。
今日自付与将军,不可错失。岂不闻‘逐兔先得’之语乎?将军欲取,某当效死。”刘备拱手谢说:“尚容商议。”
法正说:益州是天府之国,不是贤能的人,不能长久占据的。今刘璋不能用贤人,益州早晚是别人的。
其实此时,刘备内心非常的矛盾。从战略上讲,他不得不必须拿下益州,但从他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原则来讲,他不忍心同宗同族相残。
当日集散,孔明亲送法正归馆舍。刘备独坐沉吟。庞统进言说:“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
图片来自网络刘备问说:“以公之意,当复何如?”
庞统说:“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
接下来的这段话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把刘备做人做事、治国理念和价值观作了充分的陈述;并道出了刘备与曹操本质之争,为什么水火不相容的真正原因?
刘备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
刘备把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摆在了第一位。
庞统笑着说:“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
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
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
图片来自网络这几句话太重要了,可以说是让刘备拨开云雾见天日,把一直困扰刘备的心结打开了。
庞统的话的意思是:
主公你所说的虽然合乎天道,奈何现在天下正处于分离混乱的时候,用兵戈的方式争取获得强大,本来就不是唯一的方法;
但如果拘泥固执于平常的道理,那么一步也不能向前了,应该根据当前形势来改变方法。而且兼并攻取弱小愚昧的国家,用强硬的手段攻取而后再以仁义的道理治理,这正是商汤和周武平定天下的道理。
如果这件事解决之后,再用仁义来对待,使西蜀成为强大的国家,这样的话怎么会违背信义呢?如果现在主公不攻取,最后也是要被别人所攻取的,希望主公认真思考一下再做决断。
庞统把行仁义和夺取战争胜利,并不矛盾,这一点解释清楚了。不能因为行仁义,就不可以用斗争,夺取胜利!
就像今天在创业初期要生存,要争取利益,难免左冲右突;在企业竞争时,也难免会有更大的冲突,都是正常的。
不能因为我们只讲仁义道德,我们就消极,不思进取了。
这一下彻底解决了,压在刘备心头的出师无名的根本性困惑!
而较之刘备,曹操属于敢作敢当,毫无顾忌,目标导向型,他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极端的,甚至会违背“仁义礼智信”的方式,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他敢于突破一些体制或规则的䉒篱!
孰优孰劣,谁是谁非,是好是坏?关于这样两种观念的讨论和实践,对于今天我们的待人处世,工作事业,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欢迎您的评析!
我将以简书贝深表感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