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时光美文(简书精品集)

木兰,你怎么想?

2020-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石榴的清唱

今天本打算写一篇“谁不是一边成长一边丧失”的文章。

用在群里跟lily的讨论作为开头。

但我写着写着就走调了。

lily说,如果能认清婚姻的本质,依旧有勇气选择步入婚姻,做好了承担责任的准备,那应该是真爱了吧!

我说,有多少人是认清了婚姻的本质才结婚的?谁不是一边成长一边丧失?

我们总是唱着鸡汤的调调,所有的理论都是事后诸葛似的归纳总结。

真正在生活中,却有很多无助。谁是在看明白了这个世界才往前走的?

不都是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总结吗?

不经历,怎么知道对错?

我们在10多岁时能看清多少真相?20多岁时又能明白多少道理?30多岁时才慢慢走向成熟,到40,终于不惑了。这不惑的代价,就是时间和磕磕碰碰的实践换来的。

拿我那晚作品疗愈时雅森的话来说,真正进入到一个很丧的环境里时,人的情绪大部分时候是无助的。

我的那篇文章主题是“帮与不帮,都需要感激”。

意思是别人不帮你,可能更能激发自己的内部动力和创造潜能。

雅森听了后说,泉州酒店坍塌,他们作为心理援助工作者到现场去做心理辅导,在那种场景里,她感到了深深的悲伤和无助。觉得外力的帮助这时候是很有必要的。支持的人越多,越有力量感。

但在现实里,有时这种无助,被鸡汤一裹,再加点面粉一调合,再放到油里炸一炸,就成了超级汉堡。

超级汉堡被别有用心的人一包装,一吹嘘,就成了英雄。

只有当事人才知道有多难有多苦。

就像那些在武汉一线奋战的逆行者白衣天使,很多女性在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时来了月经根本无法替换卫生巾或根本没有卫生巾替换的痛苦。

但媒体却只会把他们戴口罩致使面部勒痕的照片大势宣扬、褒奖。

那些伤痕是痛。用痛来作为褒扬,这是尊重吗?

我只看到了恶。

还有那些被剃光头的女护士们,拍照时为何不能给她们戴上帽子?

非要用光头来渲染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英雄气概?

用心险恶,昭然若揭。

至少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光头女孩是带着笑容的。那光光的脑袋,很是刺目。

我看到照片时心里很痛,痛的是他们可能并不需要以这样的方式获得关注和赞赏。

这些爆料,很大程度上是能激励人心,鼓舞斗志,致敬逆行者。只不过我们在这行为的背后,总能看见点什么。

它不过是某些人的一种需要而已。

或许给女医生护士们买些卫生巾来得更体贴。即使在不能正常替换的情况下,也会让她们觉得被爱、惦记和支持吧。至少,这种关心才是她们真正需要的。

让被剃光头的她们戴着帽子照相,最起码能予她们在失去女性特征之一的头发时以慰籍。

所以我十分不赞成动不动就冠人以“英雄”的称呼。而更应该去关心体恤TA在成为英雄前所经历的那些痛苦。

“英雄”,寄托的只不过是某些人自己的精神需要,不过是后来者事后的一种情绪评价。

那天看了美国拍的动画片《花木兰》。

花木兰替父从军,本是无奈。她只是想让年迈有腿疾的父亲能逃脱上前线的命运,根本没有想到英不英雄。女扮男装在战场上经历的苦根本无法想象。

后来者总说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她一点也没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意思,她只想好好嫁作人妇,行妻之道,与夫君举案齐眉。

只不过被环境所逼,一步一步颤颤巍巍如履薄冰地朝前走。

好怕被识破女人面目,害怕被定欺瞒之罪,害怕连累家人,害怕战死沙场不能回家。。。。

然后她的行为被竖起英雄的大旗,招摇浩荡,成为一种不倒的精神象征。

千秋万代,万世流芳。

尤其今天看到某人冒用高中生写给杜甫叔叔的信,更是让我大跌眼镜。

被石壕吏带走的老奶奶,竟也被升华成了慷慨赴死的英勇不屈的英雄。

我心里涌起一阵悲哀。是什么时候,我们的写作文化和人心,都堕落到这种地步?

好一个唐代老花木兰啊!

真想穿越回去,把花木兰从地底下拉起来问问:木兰,你怎么看怎么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