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之恶
从《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看到了平庸之恶这个概念,作者汉娜•阿伦特通过对纳粹战犯艾希曼的审判,写出了这本书,在本书中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对平庸之恶的感慨。那么什么是平庸之恶,要理解这个概念,还需要对平庸这个词做进一步的理解。
从字典上查出来平庸的释义是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相信对于这个词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也没有人愿意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在内心深处都会有做一番大事的雄心壮志,可是最终还是活成了一个普通人。
在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在思考,究竟该从那个角度来诠释平庸之恶才能够让人一目了然,进而能引起人们的反思,带给阅读此文的读音一些正向的引导。想到此处忽然觉得有一份责任感涌上来,假如说自己能写出一些具有引导读者思考的文章,说明自己的思考也有了一些深度,这不也是一种不甘平庸的表现吗?
其实这也只是自己的一个闪念,真正的要想摆脱平庸的束缚,需要的是长期抵抗人性中那些恶的念头,还有摆脱对欲望的追求。不说别的,仅是一个馋字,就足以打败那些想管住嘴迈开腿而做不到的人,更不用说对那些更大欲望的诉求。
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打败人性中弱点的人可谓是廖廖无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类所有的行为大多都属于本能反应,只有那些能够经常反思的人,才可以接得住圣人与先贤的这些称谓,即使那些圣人与先贤,也会被平庸者视为迂腐与说教的代名词。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先进的思想总是会被一些人扭曲,一些理性常常被非理性战胜的原因。
说到底,这是人性中的那些本能反应带来的直接影响。可以看到,为什么希特勒纳粹能够掀起本国人民对犹太人的仇恨,原本良善的那些人,在受到纳粹思想的蛊惑,变成了他们的杀人机器。为什么有些人的思想那么容易被蛊惑,有些人则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顾个人安危,拯救那些频临死亡线上的人。
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苏格拉底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王阳明的心学,用格物致知来引导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想成为一道流星划过天际那样无痕,都想着要留下点什么。
记得很早以前听过一个朋友说过这样的话,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只要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无论好坏,都是一个人生的成功。记得当时我还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这难道不是价值观的扭曲吗?不可否认,这样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
如果这样的价值观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历史上出现的那些是非曲直与忠奸不分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这样的行为被称为利己主义,与之相对论立的是利他主义。这也就是这个世界的公平之处,有正就会有负,有平庸就会有优秀。
而今天想说的平庸之恶存在一个更引人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那些纳粹在伤害无辜的犹太人时会没有感到丝毫的罪恶感,以至于在审判他们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意识的那是一种犯罪。再看一下那些对希特勒狂热的追随者,其中不乏当时知识界的佼佼者们。
优秀与平庸在相同的群体里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依附在希特勒建立的纳粹德国做着幻想征服世界的梦。在今天的人眼里,他们是罪恶的代名词,可是在当时,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那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事隔多年,人们为什么要审判那些纳粹战犯的原因。
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了正义,那么邪恶就会成为主流,在这样的社会,追求邪恶的庇护,就成为了一种可能。看一下那些视频镜头,希特勒那富有煽动性的演讲,底下疯狂的群众,他们在当时并没有自己的思想,而是被当时的感性充斥着,成为了当时环境的奴隶。
再看一下明朝的魏忠贤,今天被人们视为大奸大恶之人,在当时到处都有为他盖的祠堂,为他顶礼膜拜的官员不计其数,以至于崇祯帝在清除了他的势力以后,在当时竟然许多地方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那些贤良之人,常会用“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来警示自己,提示后人,避免重蹈前人所犯的错误。可是有些错误并没有让人觉得痛苦,反倒是觉得那样做对个人有利,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会趋利避害的缘故。
趋利避害的结果是获得自己想得到的利益,但是对于那些利益是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至于以后会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并不会去想那么多。看一下那些纳粹战犯的行为,他们就是在相信自己做的事是对的前提下,去做那些今天看来让人还觉得是丧心病狂的事情。
平庸之恶是一种良心的泯灭,道德感缺失的表现,这些眼睛看不到,手摸不着的事物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当他们被人为的蒙蔽时,所做出的行为就没有了底线,失去了底线的行为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
写到这里相信细心的读者朋友已经有如何避免平庸之恶的答案,要建立起自己的底线思维,当触碰到那根底线的时候,要像身上趴了一只苍蝇那样有厌恶之情,立即做出反应。不仅要勤于思敏于行,还要有追求新知识的动力,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才能够不断完善个人的思考体系,进而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身边的事物看的更为透彻,走出平庸者的思维模式,避免那些恶的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