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行
很久没有亲近黄河了,近日一直想去看看,这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河南的洪水。
各方关于河南抗洪抢险的报道引人注目,很为那些被困泽国的市民担忧,也想知道如此浩大的洪水奔流而下,来到济南河段,会是何种风采?
家人建议我去博物馆、植物园走走,毕竟天气炎热,避暑还是首要的。可我坚持去黄河,仿佛那是一次对话、一场洗礼,一次迟到已久的约定。
中午时分,顶着烈日,跋涉四十余里,终于来到黄河大堤脚下。
黄河在济南河段依然是地上河或者悬河,河床高出济南市区地面五、六米。

需要爬上这么高的阶梯,才能攀上黄河大堤。这与我的家乡泗河的河堤形成鲜明对比,简直是土坝与长城的距离。
上得堤来,发现河堤宽度竟然达到三百米左右,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在堤面上扬长而去。这与泗河依然对比鲜明,印象中泗河河堤只有十几米宽而已。从家乡来到济南,从平静的小河涉足雄浑的大河,我的人生也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还是先看看黄河济南段的文字介绍吧,欣赏一下典雅的传统文章。

这里,有件事需要强调一下。大家看碑文的落款,2007年9月,是的,时间往前推两个月,济南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强暴雨,几十名市民被洪水吞噬。这与如今的河南洪水何其相似乃而!
河流、水利,从来都是民生之重镇。

这就是汛期的黄河,这才是黄河应该有的样子。两三年之前,同样在这个河段,秋天,黄河瘦得不成样子,面对狭窄浅薄的河面,我甚至感到悲哀,假如黄河都变成了河沟,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希望?我一直涉水到了河床三分之一处,再往前就不敢涉足了。毕竟,黄河吞噬过太多的戏水者。
太阳依旧毒辣,我环视四周,大堤上三三两两俱是来观河的游客,可没有一人愿意下到河床近距离观察。见周围并没有维持秩序的河道管理人员,我便顺着陡峭的内河堤小心翼翼下去,来到距河水两米处近距离感受黄河。

汛期的黄河,真的是浓稠的黄汤,这黄色的融于水的土来自远方,从甘肃、内蒙、陕西、河南一路顺流而下,漂泊到我的面前,接着又匆匆东流而去,一往无前,奔向未知之处。
汛期的黄河,是有微波的,也是让人惧怕的,这也是人们远离她的原因。我蹲在黄河边,端详着它的深不可测、变化多端。远望上溯来处,皆为未知。下探展望去处,滔滔淼淼,不知几时又可入海……
土地与高山,代表着静止与现实。河流与湖泊,代表着动态与远方。二者动静相宜,而尤以河流更加让人浮想联翩、魂牵梦绕。
依河沿海靠山而居,是最理想的生活环境,也就是所谓的风水学。且不论风水学如何演绎,我们坚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和实践经验是有道理的,也是值得仿效借鉴的。
不然,怎么会有“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感叹呢??
庆幸童年有小河,中年有大河。然而,拥有一颗不断求索的心,才能感知这一切。
否则,也许只是面河而不见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