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那个蛋-《对赌》
1.同一张卷子,两场不同的考试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考试,为这个考试我准备了很长时间,那是一场教材有900页并涉及47本规范的考试。考完跟同事讨论试题,我却跟同事的看法截然相反。
我认为出的太难,没见过的规范太多,题目严重跑偏。
我的同事却觉得题目出了很多我们平常使用的规范。
考后两个月,我们两个都没有考过。
我认为自己很努力的准备了,可能我不适合这个考试,可能我甚至不适合这个职业,同时我也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记忆力下降,智力下降,是不是应该考虑转行。我的同事则认为自己的直觉太不靠谱,改卷不透明,可能存在不公平。
我跟同事再次看了试卷,我发现题目并没有我想的那么难,70道题,没见过的规范不过10道。我的同事发现,题目也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因为他会做的,也不过30道左右。
为什么同一个考场,考完我们描述的时候,却像是参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考试呢?
读了《对赌》这本书,才理清楚个中缘由,也能更客观的评价那次考试,和更客观的评价自己。
2.自利性偏差
所谓自利性偏差就是,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而对别人的成功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对失败做个人归因。
如果每一件事我们都是按照这种自利性偏差堆砌的因果,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日积月累堆积的一个厚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蛋壳中,不打破那个蛋壳,永远发现不了问题,永远无法突飞猛进的改变。
“事情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是个非常大众的观点。如果你在人场中与我交谈,聊到这里,我会赞同,会点头,会附和,但仔细审慎这句话,我发现我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我高中学习理科,大学和研究生读的工科,如今从事工程行业多年,“科学+技能=确定”的模糊认识已经根深蒂固,变成了我的潜意识。我否定一切运气的成分,总觉得所有的成功都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自己努力获得的机遇。
但是中彩票这件事,不就是显然存在运气的成分吗?
区分运气和技能,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反馈及时改进。
3.打破那个蛋
《对赌》这本书的作者是有名的扑克玩家,在全美扑克锦标赛中拿过奖,她说:“在扑克游戏中,玩家们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观察。经验丰富的玩家只有20%的时间会选择出牌,另外80%的出牌机会甚至在第一圈下注结束之前就被放弃,这意味着大约80%的时间是用来观看其他人打牌。”这个说法我十分震惊。
观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在自利性偏差的作用下,我们被这种带着自我为中心的,自恋的判断事情的方法几乎变成了一种潜意识的信念,形成层层蛋壳罩在我们周围。所幸的是,这些信念终究是蛋壳,可以逐渐打破。
打破那个蛋的第一步就是客观审慎的区分,造成一件事的结果到底是运气还是技能。
我们可以借助第三方的观点来帮助认知。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一个朋友,也可以是一个团体。
也就是说,最好跟与自己观点不太一样的人交流。同质化严重有利于团结,却降低效率,阻碍创新。
其次是反思。
这次胜利是因为采取的某项技能有效还是运气?是技能就下一次精进,是运气就不要得意忘形。别人的成功仅仅是因为运气吗?别人的失败真的是策略出了失误?
保留与他人比较获得的优越感,但要改变我们用于比较的特点:做一个更好的不吝啬于肯定他人的人,比他人更勇于承认错误,更愿意以开放的心态来探索某结果的其他可能原因,甚至是当该行为可能会给我们造成负面影响而给他人带来荣誉的时候。
非幸福即苦难,没有任何余地的二选一,是一种对自己非常苛刻的生活方式。
远离极端的思维,我们就会处于更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