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教育

你真的会夸孩子嘛?

2017-12-05  本文已影响12人  喵个咪呀

现在的朋友聚会基本变成妈妈交流育儿经的场合,最近一次聚会就听到几个朋友在抱怨自己的孩子变得特别畏难,学习上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做,提不起兴趣,都快跟不上学习进度。

一个从生娃就开始攻读各种育儿经,号称是半个育儿专家的大拿小姐就疑惑地说:说来也很奇怪,记得从小就培养他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取得的一些成就也都毫不吝啬的及时夸奖,甚至都有奖励,从来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一票妈妈纷纷吐苦水说从开始上幼儿园开始就注意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特地叮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能说孩子笨或者一些负面评价的词,怎么现在这么没自信,感觉遇到事就逃呢?

听了半晌,我就插了一句嘴:你们打小或者平时都怎么夸来着?

有的说懂礼貌的时候就说“宝宝,你真棒”,开始认人或者好好吃饭的时候就说“宝宝,真乖”,还有“真聪明”,小时候涂鸦的时候就说“画的真好”,长大后作业及时完成或者取得好成绩就说“真聪明,真厉害”等等。

而此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明明聪明的孩子变得畏难,不敢挑战。因为这些家长们一直身体力行的在培养孩子的固定型思维,即我聪明,我厉害,我棒是因为我做到了,如果我没有做到就说明我不行,我笨,我糟糕。

这些夸赞的核心都是对结果的一种肯定,却忽略了过程,让孩子们从小有一种我能做到是因为我聪明,我做不到我可能就是笨的,而往后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避免暴露自己做不到,孩子们就学会了逃避,不去尝试,避免挫折,这就是固定性思维模式,即认为人的智能是恒定的,不会改变,我能做到就是能做到,做不到努力也没用,同时每一次的失败就是我不行的证明,因此尽可能避免失败。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即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人的智能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可以通过努力获得长足进步。同时人们可以通过锻炼,反复练习成长型思维模式,提升我们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那么你的孩子为什么会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为什么不同的人的思维模式会有不同?是什么影响了他的思维模式?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下的人对于同一件事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什么区别?这种区别对于人的成就的影响是什么?又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呢?这就是这本书《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要阐述的问题。

本书作者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 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其研究成果获得了世界广泛的赞誉。她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在还担任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她的学术专著《自我理论:动机、人格和发展的角色》被世界教育协会命名为年度好书。

前面我问完问题得到妈妈们的回复后,我表示我理解了孩子们是为什么会变得畏难之后,获得了一大波攻击,难道就不能夸孩子?他做的好做的对取得好的成绩,我就视而不见,让他别骄傲?

并不是。孩子们确实喜欢被表扬,尤其喜欢别人夸自己聪明,这种称赞是可以给孩子打气,带来愉悦感的,但是这种愉悦感持续的时间短,很快就会消失,而这种肯定结果的表扬方式也传递了一个负面的讯息,结果,成功是最重要的,因此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没能很快取得成功或者失败了,他们的自信心就会消失,积极性也会跌到谷底,为了避免暴露自己没做好,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或者甚至发脾气的方式。

所以《终身成长》这本书的作者就提出,当孩子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避免夸赞他的才能和智力,传递赞扬的时候注重过程和成长的信息。

“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夸赞孩子们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的成就,并在和他们谈到他们取得的成功的时候侧重于表现自己欣赏和赞扬他们所做出的努力。”

比如孩子画了一副画,不要夸“哇,你画的真好,真漂亮,你真棒”,而是夸“这幅画你用了很有意思的颜色,你是怎么画的,怎么做到的呢”,让她阐述这个过程,跟你分享画画本身带来的喜悦。

比如孩子考得了好的成绩,不要说“这次表现很好,考了90分,你很聪明”。而是说“哇,这次考了90分,是不是因为上课认真听讲,都听懂了,作业也有认真做,所以都掌握这些知识,考试就变得简单了”,让孩子知道他取得成就不是因为聪明,而是他努力,这个学习的过程,他用对了方法,所以取得了好的成绩。

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会让他更享受学习的过程,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加勇于挑战,每一次遇到失败都能从中收获,而不是倾向于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用逃避问题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所以夸奖孩子,你会了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