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社会,不要以“学会做人”教育下一代
无论80后还是90后,包括前面辈分的人和千禧年后出生的孩子们,相信在所有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听过老师或校领导们的教导:先学会做人,再学知识。这似乎是十分正确的一个教育理念:先做一个”正确“的人,先能够从思想上和行为上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再以知识武装自己,在社会上发光发热。这其实本该是无可辩驳的,但结合国情,结合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学会做人”会渐渐使人脱离它的本意,渐渐地使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后,不再纯粹,不再真善美。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很容易发现,大部分在小学、中学时代(叛逆时期)无论多么“混蛋”的孩子,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纪,都不再我行我素,嚣张跋扈。因为他们长大了,有了生存的压力,他们明白要在社会谋生,就要与人处理好关系,慢慢地变得世故和老道。他们的确是长大了,但他们却不一定变得成熟了。他们的转变正是在上一辈人“学会做人”的理念下催化的,他们理解的学会做人,很可能不过是为了利益而遵循这个社会的规则、文化。他们不再像当年做坏孩子一样强取豪夺他们喜欢的东西,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了。然而他们骨子里的坏,可能并没有淡化。
对于那些乖孩子,他们同样在学会做人的理念下进行转变,同样,他们并不一定学会了做人。事实上这种转变与这些人孩童时期时乖或不乖并不矛盾。乖与不乖,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与性善与恶却没有多大关系。之所以要提到坏孩子,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既然如此,一个人向学会做人靠拢,与其天生的性格无关,只能说在年纪稍大点后,每个人会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自然要“学会做人”。
到这,学会做人的弊端就很明显了,我们一直强调的学会做人,事实上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变得世故,当然不是说世故、老道、人情练达不好,只是这个理念并不是在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去做一个真善美的人,这就是这个理念的最大失误。在学会做人理念的潜移默化下,人变得越加适应这个社会,但很可能变得冷漠。我们在这个理念下,一切以社会环境为背景,以利益为导向,全身心地贯注于对付各种人,全然忘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去做一个真正善良的人,真心奉献社会的人。
当这四字对学生讲出来时,老师、领导、家长的最初目的是希望他们去做一个善良的人,而不是要求他们能够圆滑地处理人际关系。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确实要求我们的孩子去圆滑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反而忽略了他们让变得真实、善良。我们甚至在他们逐渐长大时灌输”真实容易受骗,耿直挣不到钱“”善良反而会被讹诈“等信息,我们虽不明说,但”学会做人“已经渐渐地变了味道,而人的功利性会驱使孩子们接受那个慢慢变了味的”学会做人“。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在选择,也不知道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很少人会去思考其中的变化,他们的长辈们也不会意识到这个变化,他们总是为将这个教育理念挂在嘴边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做出了非常棒的教育,却不知道他们的要求已经变了。
这又反映出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个社会中,成年人对孩童、对青少年的态度是不同的,他们并不采取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面对孩童、少年,他们要求的学会做人,是诚实不要对他们撒谎不要考试作弊等等,面对快”成人“的青年,他们要求的学会做人,是人情练达、世故与圆滑,以期未来的利益。这其实是不同的教育理念,却被一句他们引以为豪的”学会做人“一把带过。成年人重视孩童,是希望控制好他们,希望他们”乖“一些,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一种很糟糕的想法,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引导、教育他们成为一个真实、善良、心灵美的人。
在我们的社会中,”学会做人“不过是一种控制人的工具,却被贴上了”期望“与”爱“的标签。遗憾的是,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点,于是谎话多说几遍自己也当真了。事实上,当今社会人治的成分依旧很大,这是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这片热土上烙下的深刻印记,或许将来也很难改变。因为我们讲究一个字——和,所以从另一面必然催生出这样的结果。也正是由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影响,学会做人这四个字才会显得很重要。但从教育的角度讲,它又会慢慢变味,变回它在这个社会中应有的味道,而不是保持它字面上的意思——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如此,我们的社会才有大量的巨婴,他们似乎很老道,很通人情世故,但是身边亲近的人都知道,他们糟糕的很。他们学会与利益相关者处理好关系,却始终没有成为一个真实善良的人,始终对身边的人态度恶劣。他们或许看到身世悲惨的陌生人能够伸出援手捐点钱,但是却能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亲人吵架、动手。他们或许也供奉各种宗教尊神,却总只是求财求福,从不反省自身的过错。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本是正确的、美好的,但可能并不适合我们这个社会,最终带来的是各种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