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读后感

2022-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西北偏北

《基地》读后感

[TOC]

基地系列最早出版于1942年。1966 年基地系列获得雨果奖“史上最佳科幻小说系列” ,由于过于成功,1981年,作者阿西莫夫被出版商说服,继续续写该系列,陆续出版至1993年。 从第一部到最后一部,时间跨度达51年,足有半个多世纪,可谓名正言顺的世纪经典。

故事梗概

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不光制造出了智慧媲美人类的机器人,甚至人类还将文明散播到了整个银河系。

但人类文明有自身的局限性和周期性,那就是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出现僵硬腐化衰退,最后由于内部倾轧或战争而垮塌,再经历混沌后,新的次序、新的文明从废墟上建立。

而以丹尼尔为主的机器人,严格准许着机器人三大法则

所以机器人守护人类个体的同时,也不断让自己生存、发展,智慧与日俱增,最终他们悟出了第零号法则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于是整个机器人法则变为

第零号法则使得机器人不能坐视人类的文明的崩溃而不顾。他们必须防止人类文明的自我毁灭,或人类文明被其它非人类文明毁灭。

谢顿计划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机器人做的第一个尝试为谢顿计划。准确的说是诱使名叫哈里.谢顿的数学家发展出了心理史学,并基于此建立了谢顿计划。

谢顿计划的两点理论公设是:

所以,谢顿设计了两个基地,第一基地用于持续发展科学文明,按照既定的规划去发展出一个空前发达和稳定的社会。而第二基地,则隐藏在幕后,操控第一基地,对其发展轨道进行纠偏,且不能被第一基地发现。

第二基地基于心理史学对第一基地的行为进行预测,再基于心理影响或心理控制,去改变第一基地的发展轨迹。

心理控制

语言无疑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语言使得人类彼此的思想可以高效地沟通,从而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语言同时也是文明的桎梏,语言的词汇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词汇无法完整精确的描述人类所有思想和情绪。但人群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可以不借助语言,而通过心灵感应彼此的思想,甚至改变对方的思想。第二基地的成员,则全是具备心理史学和心灵感应和控制的人类组成。

盖娅

谢顿计划并不完美,因为其两个公设都建立在,银河系只有人类这一种高等智慧的前提下,其行为可预测,并被控制。因为只有最高等的智慧,其在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才举足轻重,直白点来说,没有其它够格的变量影响谢顿计划的结果。但问题是,机器人也是一种存在于银河系的智慧,如果谢顿计划本身执行的过程中有人类的利益主动或被动的受到侵害,机器人定会进行干预,但人类这个群体是个抽象的概念,机器人无法对这个抽象概念作出合理的决策,它们的干预会导致谢顿计划流产。 也即机器人诱使出了谢顿计划,而机器人的存在也是谢顿计划的最大BUG。

于是机器人发展出了盖娅,盖娅是将所有生命和非生命(包括小草、岩石等)组成一个单一的超级生命体。这带来了几个好处:

  1. 人类彼此都是超级生命体中的一部分,彼此尊重需要,所以避免出现了人类文明的繁荣、毁灭、再繁荣的固有周期
  2. 既然生命、非生命都是整个超级生命体的一部分,那么整个生命体将有最和谐的生态,因而不会产生浪费和缺乏。
  3. 一个单一的超级生命体,它是具象而非抽象的,于是机器人便可以处理

写作技巧

上述故事梗概,是站在看完整个基地系列的上帝视角来总结的。原作之所以经典,有意思,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把整个架构和盘托出,而是先讲谢顿计划第一基地的故事,通过骡这个突变种,引出第二基地,当读者以为第二基地能量只手遮天时,通过悬疑和反转,引出了更强大的盖娅。最后当读者以为盖娅就是最牛大boss时,又抛出了新的悬疑,地球哪去了? 一步一步,最后引出了丹尼尔,这个横跨两万年的机器人。


file

关于反转这一点,阿西莫夫运用了好多处。最经典的就是突变种骡,从一开始作者便把骡引入到故事的细节当中,伴随情节发展,驱动着剧情,但就是告诉你谁是骡。这样当最终谜底揭晓时,读者既能觉得是意料之外,又能觉得是情理之中。

同样的戏码还有谢顿发表了可以预测人类文明路径的论文后,被帝国首相丹莫刺尔追杀,而一个叫夫铭的人则想方设法的保护谢顿,并鼓励他发展出完整的心理史学。但其实丹莫刺尔就是夫铭,也是整个银河的守护机器人丹尼尔。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西北偏北UP",记录代码人生,行业思考,科技评论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西北偏北UP",记录代码人生,行业思考,科技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