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年12: 垂垂老矣,汝将如何?
![](https://img.haomeiwen.com/i3897667/43b0882ba61922be.jpg)
正月初四的晚上,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闲话。慢慢地,话题便转到了老人的暮年安排上来。
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大事。对于暮年老人而言,死后安葬乃是第一重要的大事。无论一生是如何的艰难,如果死后得以安葬,能够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后代子孙能够时常悼念,对于老人们而言,这一生也就圆满了。
我们当地的习俗,是只要上面还有父母健在,便还不能安排准备自己的后事。所谓后事,便是准备好自己死后安葬的墓穴,我们方言中,称之为“寿地”。而准备“寿地”,对于年事已高的老人们而言,乃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当我看着老人谈笑风生地和后代子孙们交代自己的后事安排的时候,我是肃然起敬的。他们这一辈子经历的事情太多,对于生死,早已经看透。他们把死亡看成归途,平静地对待它,严肃地对待它,把它当成生命中再自然不过的一个部分。
在他们的言语中,在他们淡然的微笑中,我看见他们对待生命的从容自若。
能够如此郑重严肃地和后代交待自己的后事安排,这样的老人是有尊严的。他们的一生,是挣扎的,艰难的一生。但是,无论经受过多少折磨,无论他们的生命是如何的卑微,他们从未自轻自贱过,他们的人生是有尊严的。
也有一些老人,他们是不幸的。有的老人,一生孤寡,临老了,无人送终,去世的时候何等凄惶。虽然有政府派人员安排后事,不至于尸骨流离,但在乡邻们看来,无人送终,难以安葬,后代无人祭祀,已经是天底下最悲哀的事情了。
更为凄惨的是,有的老人明明儿孙满堂,老年时却无人赡养,儿孙们为了赡养老人的问题,不惜诉上公堂。兄弟之间互相推诿,常常计较几十年前的一些鸡毛蒜皮,甚至多年以来心怀怨恨,因为兄弟妯娌之间的矛盾,而导致老人无人赡养,这样的情况,时有听闻。垂垂老矣的老人,对此无能为力,只能期望儿孙良心发现,能够安置好自己的晚年。
近些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物质生活水平都大为提高,但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有一些人事业不顺,生活艰难。他们要赡养老人,抚育子女,有时候难免力不从心。在艰难生活的煎熬之下,有些人便选择了漠视老人的需求,甚至于弃老人而不顾。最为恶劣者,便是连老人的基本生活都不管了,任由老人自生自灭。
我曾经在街头看到有老人翻垃圾箱,原先以为他们在寻找塑料瓶之类可以变卖的废品,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寻找食物。有些可怜的老人,住在城镇附近的乡村里,他们每天一大早就起身,独自步行前往城镇的街头,在餐馆的外面,或者居民区的垃圾箱边,寻找他们一天的食物。到了傍晚,他们又拖着疲惫沉重的身子,回到自己的老房子里去睡觉。日复一日,他们就以此而生存。
当我第一次听说这种事情的时候,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是孤寡老人,当地政府通常都是列为救济对象的,提供足够的生活物资,至少基本生活是不成问题的。而恰恰是有儿有女的一些老人,因为儿女拒绝赡养父母,而他们又不够列入政府救济的标准,只能这样上街去翻垃圾箱或者乞讨,其情状之可怜,令人同情。对此,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也极为无奈。
政府工作人员找到他们的儿女,要求他们好好赡养自己父母的时候,有些人便大吐苦水,极力诉说自己生活的艰难,并趁机向政府提出各种要求。也有一些人良心发现,便把老人接回家中,至少保证老人的衣食温饱。
极少数特别恶劣者,明明经营有道,家庭富裕,却因为某些家庭矛盾,便把老人弃之门外,任其生死而不顾。而等到老人死去,他们却又大摆排场,把老人的丧事做得隆重无比,不惜耗费大量资财,以宣扬自己的孝子名声,在外人眼里,为自己的形象戴上光环。
但是了解内情的乡邻们,对此无不嗤之以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道德品质的看重,仍然是人们判断一个人的标准。正因为有这样的坚守,千百年来,正气良俗才得以传承。
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老有所养,死后得到好好的安葬。能够得到这样的归宿,即使生活艰难,生存不易,也无人会抱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只要能好好在这世上活过一遭,不管是享福还是受罪,大多数人都能坦然接受自己的结局。
垂垂老矣,死之将至。知道自己死后能有一个安稳的所在,知道子孙后代未曾忘怀,期待后辈子孙年年祭祀,老人们便能够从容离去了。
有安详从容的逝去,才能更有尊严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