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幸福?
主流的幸福公式,是由哈佛大学的讲师,也是“哈佛幸福课”的讲者泰勒·本·沙哈尔提出的: 幸福=快乐+意义 。
所谓“快乐”,其实就是短期的、当下的一些令自我很愉悦的感受;而“意义”是长期的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价值感。如果把快乐和意义作为2个要素,可以把人群分成4种类型,即 自我实现型、盲目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 。
第一种人:自我实现型
有意义也很快乐,被称为“自我实现型”。
这群人既关注未来的意义和价值,也关注当下的快乐和体验。清代名将左宗棠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听说也是挂在李嘉诚办公室里唯一的一幅字——“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意义和快乐相结合的例子。
第二种人:忙碌奔波型
追寻意义但是常常忘记当下的快乐,被称为“忙碌奔波型”。
中国很多“50后”、“60后”属于这个类型。他们为了家庭付出一切,但是对自己,却连贵一点的衣服都舍不得买。
其实不仅是老人家,职场上大量的“工作狂”也是忙碌奔波型。这些人把达成目标或放松的心情理解为“幸福”,但是这不算真正的幸福。因为这是和之前长期的负面情绪——压力、焦虑所共生的。
就像一个人头疼好了,他就觉得头不疼很舒服,但你总不能说这叫“幸福”吧?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天天都很健康,不是吗?
一旦你觉得只有完成目标之后才能幸福,你就会不断地给自己挖更大的“下一个坑”,总是在短暂的快乐和长期的焦虑中间来回切换,不得安生。
第三种人:享乐主义型
关注当下,却不太关注未来的意义,被称为“享乐主义型”。马库斯·阿列克谢·泊松(Markus Alexej Persson)是《我的世界》的创始人。这个游戏在国外非常火。2014年,他把工作室以25亿美金卖给微软,从此过上了奢靡的生活。但三个月以后,他就在“推特”上面发言说,自从成为亿万富翁,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他说,问题在于没有理由继续努力了;人际互动也变得不可能,感觉不到挑战,只有无尽的空虚。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享乐主义者。今天到处都是免费游戏,免费视频,实在谈不了女朋友,还能看直播……所以,只要你愿意,似乎可以永远享乐下去。
但是—— 享乐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倦怠和无意义感 。他们面对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就像毕生研究“高峰体验”的米哈利( Mihalyi Casikszentmilhalyi)所说——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间,把自身的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 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
第四种人:虚无主义者
既不追求快乐也不追求意义,被称为“虚无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既不快乐也不幸福。他对未来没信心,对现在又无能为力,陷入一种“ 习得性无助 ”(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的生活里去。如果你长期虚无主义,那么抑郁、焦虑就离你不远了。
锻炼幸福的方法有两种-幸福打分和幸福笔记
幸福打分,是通过给自己打分,来提升整体幸福含量。具体做法就是,记录自己所做的事情,为每一件事的快乐和意义,这两个指标打分,根据分数来评估是该增加这件事的投入,还是该减少。比如说,你认为和家人相处很有意义,按5分制可以得5,也能够从中获得较多快乐,按5分制可以得4,可是通过追踪记录,发现自己一个星期才与家人相处不到5个小时。相比之下,没有目的地上网浏览并不是很有意义,按5分制只能得2,快乐指数也才只有3,但是一个星期下来,却投入了15个小时。面对这样的数据,也许你会考虑增加与家人的相处,同时减少没有目的地上网浏览。这个打分系统,会让你活得更快乐和有意义,也就是更幸福。
另一种方法是幸福笔记。就是每天记录5件值得感恩又感到快乐的事儿。这些事儿可大可小,大到获得公司嘉奖,小到晚高峰坐地铁,幸运地发现人少得居然有座位。每天列举的事情可能会重复,这没关系,重点是在重复之余,让你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除了写日记,还可以给他人写感谢信,不论是配偶、同事还是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这不仅仅是一封信,它所代表的是你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获得的意义与快乐,比如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他对你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信突出了人际关系中的积极面,稳固并加强了人际关系。
感恩行动背后的原理是,人往往对所拥有的美好司空见惯。比如说加薪的第一个月你会喜笑颜开,但很快就会将提高后的薪水看做理所应当,觉得我就应该得到这样的报酬。再比如说,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健康是多么值得珍惜和感恩,经常要等到健康受到威胁时才会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司空见惯和理所应当,需要提醒自己,去主动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美好。为了使身体更加健康,同时又不觉得刻意锻炼和保持太辛苦,最好的方法是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像刷牙一样自动的程序化惯性,这样就不用每次耗费自律去约束自己。自律是一种珍稀的资源,当过多的事情需要使用自律时,可能会出现自律匮乏。
回顾自己本周幸福的比较高的5件事,分别如下。
1.获得一个材料大订单(意义大于快乐)
2.带领幼儿园的小朋友玩爬树和转圈圈。(快乐大于意义)
3.和朋友的共进晚餐及深入交流。(意义大于快乐)
4.和女儿的用心交流(快乐大于意义)
5.水库漫步时刻(快乐大于意义)
总之,幸福不是学来的,是练习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