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12个坑,3分钟成为沟通达人
电影《甜心先生》里有句台词说:你一开口就征服了我!
总是有些人,轻松地说上几句话,就能让别人如沐春风,甚至可以让别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每条建议。
不过,这种沟通能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和孩子、老公,就总是从想沟通开始,以鸡飞狗跳结束。
讽刺的是,“绿茶”们却总是能将沟通进行到底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一个个心愿。她们不仅婚前很容易被男神宠爱,就连婚后也都是搞定老公和孩子的好手。
比如《三十而已》里面的超级绿茶林有有,就是三下五除二地搞定了许幻山。即使最后小三行径曝光,她也是唯一全身而退的人。
不得不说,“绿茶”虽丑恶,沟通却很有一套。
如果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沟通这件事儿上,有12个坑,“绿茶”绝对不会去踩。
这次,我们就和“绿茶”学学沟通,看看有哪些坑不能踩,努力成为轻易搞定老公、孩子和身边的麻烦事儿的幸运女神,完胜明里暗里的一众“绿茶”。
居高临下的沟通类大坑
记得在《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中,看见过这样一句话:带枪就等于邀请别人来射你。
沟通时的居高临下,就好像是举着骄傲的枪指着别人,别人回敬你的也只能是一梭子子弹。
在这类沟通有4个坑,分别是命令、威胁、批评和羞辱。
①命令
虽然我们知道说话要注意方法,但生气时却总是把心里最希望对方做事直接地表达出来。
比如,当我们觉得孩子早上出门磨磨蹭蹭时,总是会直接说:别磨蹭了,快点快点,10分钟之内必须出门。
谁都不喜欢被压制。这种表达下,孩子只会觉得你凌驾在他之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变得更加磨蹭。
此时,孩子的内心感受,应该和在车上贴着“越滴滴越慢,再滴滴熄火”的车主是一样的。
②威胁
在热播剧《亲爱的自己》中,在结婚前夕,李思雨要求陈一鸣把房卖了,给她当创业第一桶金。陈一鸣刚一犹豫,李思雨就连珠炮似地说:“你不答应 ,我就不结婚”“我宁愿不结婚,也要继续”。
结果陈一鸣回了句:“好吧,我同意分手。”
一场感情就此结束。
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这句威胁绝对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个情节中的威胁没有发挥作用,但即使发挥作用,让我们快速达到了目的,也会给关系里种下一根很难拔出的刺。
③批评
虽然俗话说:善意的批评听起来很不爽,但都是心怀好意。但在出现问题时,用批评的方式来沟通,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两人的关系产生裂痕。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随口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对爱人说“看看你的样子,我看着就生气”。
这些表达不仅会强化对方不好的心理暗示,让他们下意识地重复这些坏行为,还会拉开彼此的距离,让对方在心理上远离我们。
④羞辱
可能看到这个坑,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会这样做。可事实上,我们却经常在沟通中重复羞辱的语言和行为。
比如我们皮笑肉不笑的嘴角上扬,鼻子里轻轻发出的一声“哼”,和“我就知道你不是读书的料”“你的行为真可笑”都是羞辱的常见形式。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羞辱的杀伤力极大,频繁地对孩子使用,会让孩子变得自卑,频繁地对爱人使用,会让爱人丧失价值感想要逃离,去寻找其他温柔的港湾。
那是不是,只要我们在说话时不盛气凌人,就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了呢?
其实,在沟通中不居高临下还远远不够,下面这三种好为人师的沟通方式,同样会给彼此的关系造成伤害。
好为人师的沟通类大坑
心理学家说:人性有两个弱点,一个是喜欢提出建议,一个是拒绝提出建议。
好为人师类的沟通者,就经常在沟通中表现出第一个弱点,而倾听者则会表现出第二个弱点。
在这类沟通主要有给建议、辩论、告诉当事人责任担当和分析4个常见的坑。
⑤建议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的朋友或家人遇见难处时,我们恨不得发挥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献出锦囊妙计,帮他们度过难关。
可我们说得吐沫星子乱飞,对方也听得频频点头,但过后却很少有人真按我们的建议去做。
正如这段开头所说,其实当我们给对方提出建议的那一刻,我们就好像自己是个大聪明似地站到了对方的对立面。
“孩子,我建议你这样安排时间”“老公,你要是能这么做会更好”。
这不是在帮助对方,只是在告诉对方,你自己没有能力处理好,而我有。
这样要不就让孩子和老公变成事事依赖你的甩手掌柜,要不就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暗自和你较劲。
⑥辩论
辩论式的沟通,最容易发生在爱人之间。
我们都知道家是讲爱的地方,却总是忍不住会去讲道理。
当出现分歧,我们好像都变身为辩论高手,旁征博引地引用名人名言,举出生动案例,努力为自己的论点提供有力论据。
可无数的分手证明,辩论式沟通中,总是赢了辩论的人常常会输了感情。
⑦告诉当事人责任担当
最近网上有句话很火:未受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真正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别人的感受。所以,你以为的理所当然很有可能是别人的迫不得已。
“要有责任担当”这句话本身,绝对没有问题。但它的问题在于,他太没有问题了。
这句话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发出的一声呐喊。它有道理但没感情,远不如一个拥抱有力量。
⑧分析
在知乎上有个女孩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给朋友分析感情总是头头是道,为什么自己却没有男朋友?
这样的人有很多。虽然我们更了解自己,但我们好像分析别人的问题时,却总是比分析自己的问题更在行。
其实,当一个人陷入困境,很多时候他并不需要你像专家一样帮他分析解决问题,而是希望有个人能理解和明白他的感受。
与其用你的理论去指导别人的问题,不如用语言重新复述他的感受,让他明白你的懂得。
只有对爱人、孩子和朋友感受的承载,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如果我们在沟通中,能成功地避开这8个坑,那么我们就离受欢迎不远了。在接下来,只要我们懂得控制自己的善意,别人善意去伤人,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沟通高手了。
善意伤害的沟通类大坑
一位叫崛内进之介的日本学者在《为何善意会伤人》这本书中写到:善意有边界,共情有陷阱,揭开善意面具,别让你的好心失控。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善意会给别人带来温暖,但事实上过渡的善意却会如洪水猛兽一般伤害到我们想关心的对方。
当这种善意在沟通中肆意流动,沟通就会被伤得体无完肤。
在沟通中,这种善意的伤害通常有表扬、同情、探查和附和。
⑨赞美
看到这一条,可能很多人都会不解。我们不是常说要善于赞美别人,说赞美是沟通的利器吗?
赞美别人确实会让我们更受欢迎,但它有个前提,就是要恰当地赞美。
对于这个问题,在400多年前,培根就曾提出:即使好心的称赞,也必须恰如其分。
在时间上要恰如其分。当孩子遇见问题时,我们赞美到“孩子你真棒,你一定更不会让我失望的”,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压力。
可当孩子通过努力克服或者解决了一个问题时,我们赞美说“孩子,你真棒”,孩子就会感受到一种自豪感。
此外,在赞美的内容上也要恰如其分。当你赞美爱人时,要言之有物。比如对同事说句“谢谢昨天帮我整理数据,你真是个好同事”远比“你对我真好”要让人开心。
因为,言之无物的表达很容易让人觉得对方是别有目的的。
⑩同情
同情这个情感本身,虽然包含浓浓善意,却和优越感是对双胞胎。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但当我们内心升起同情之情时,同时也就产生了“我的处境比你好”的优越感。
当朋友处于逆境或受到伤害时,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给对方一点力量,能疗愈和安慰对方。
这时,我们常有的误区,觉得我们表达了同情,就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被支持的。
因此,我们常常会说“这真是太残忍了”“真不幸”“这太让人难过了”。
殊不知,每当我们表达出同情,我们就好像在说“你过得没有我好”。这样说不仅不能让对方好过,反而就像在伤口撒盐,让他不自觉地将“悲惨”的自己和“幸福”的你暗自比较,从而更加悲从中来。
⑪探查
在沟通中,我们还经常犯探查的错误。也说不清是因为好奇,还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我们在沟通时总是会去询问一些对方没有主动说出口的细节。
有一句话说得好:想说的不用问,用问的不想说。
询问有时可以传递出我们的关心,但过渡的询问却好像在刺探隐私一样让人不适。
和过度询问一样让人不适的还有猜测式的探查。
比如,我们问孩子:“你怎么这么晚才写完作业啊,你自己在屋里干什么啦?”,问爱人“你去干什么了?和谁在一起呀?”这些问题不仅不会让对方感觉到被关心,反而会让对方有种不被信任和被盘问的感觉,从而是对话陷入僵局。
⑫附和
在沟通的时候,给予对方情绪上的反馈是很重要的事情。而最简单的反馈就是“嗯”“哦”“是这样啊”。
这种反馈,虽然很简短,但配合上我们专注的眼神和不自觉前倾的身体,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确实在用心地倾听。
但如果把“嗯”改成快速的一连串“嗯嗯嗯”或者“对对对”的附和,却常常会给人一种敷衍的感觉。
通常在连续这样表达时,我们确实把注意力从倾听上转移开了。更多时候,我们是一边貌似听对方的话,一边在想着一会他说完了我要说些什么,甚至已经开始在心里组织自己的表达了。
这种不走心的附和,会给人一种你想基于结束倾听的感觉,从而使沟通不再美丽。
写在最后
在沟通中,这12个坑就像陷阱一样,总是会伪装自己。
不过,虽然我们总是会入坑,但如果你认真地想想身边的“绿茶”,就会发现她们从来不会这样说话。
虽然我们没有“绿茶”的灵魂,但却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呀。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