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我在悦读】“你语言”和“我语言”
【0316我在悦读】“你语言”和“我语言”
今天复盘《沟通的艺术》第五章,整本书干货太多,每一小点都十分精彩。我尽量转换成中文习惯表达。
语言是我们最常见的沟通方式,但我们很少认真研究语言的本身。
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大家用同一个符号系统的时候,可以使沟通很顺畅。早饭摊位,我说,来个饼,加两个鸡蛋不要辣不要葱。摊主能立即做出我要的鸡蛋饼。但是,更多时候,语言又造成困惑或者误解。我去理发店,告诉发型师“把头发剪短一点”,然后等他剪完,你发现他的“一点”竟然是你的“很多”。或者当你对“网络暴力”这个现象夸夸其谈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听的人,可能对这个现象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这些误解提醒我们:意义不在字面,而在讲者和听者的心眼里。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让我想死啦
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吗?
第一句是“我语言”,我为主语,清楚无误表明,说话者是这个消息的来源。
第二句是“你语言”,你们为主语,无意识中,突出对方,自我立场相对较弱。
“你语言”表达出对他人的论断。
你总是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你到哪里去了,怎么还不回家?
你就知道窝沙发里看电视!
是不是我们家里夫妻吵架的常见句式?这些“你语言”中都隐含着对对方的抱怨。
有时候,甚至隐藏了“你”这个主语。
这是个愚蠢的主意!(你的主意很愚蠢)
不要这么爱挑毛病(你太吹毛求疵了)
把你自己管管好吧(你太爱管闲事了)
这些“你语言”瞬间激起别人的戒心。使用“你语言”,背后的逻辑是,说话者有资格去评判对方,这是不对的,这样的评论绝大多数人无法接受。至少我听到以上几句,内心戏是:凭什么管我,你是哪根葱,滚一边去!
如果一定要评判、评论,使用“我语言”会比较不那么挑拨。
我觉得吧,这个主意可能愚蠢了一些。
我认为,爱挑毛病不太好。
这样的陈述,听上去是不是好多了?因为使用“我语言”,表明说话者愿意对自己的不满负起责任。是的,就是我说的,这就是我的判断,你可以参考,当然,也意味着,你也可以不参考。
这一点,在微信群里聊天显得极为重要。大家讨论一个话题,不加“我语言”,极有可能被误解为“对人不对事”的人身攻击。这对于讨论问题毫无建树。
说个例子,群里有位,每当社会热点有女童负面新闻的时候,都要语重心长来一句“你们生女儿的哦,要多操心的呀”,每次我都火冒三丈,怎么,你生的儿子就不用操心了?我们生女儿都放养着不管的?我们养得好得不得了,关你个屁事!如果,她表达为:我觉得吧,你们生了女儿的,肯定比我们生儿子的要辛苦点的,要多操心的。对立面是不是明显就少了许多?“你语言”的挑拨性实在太强了。
但是,仅仅“我”为主语就可以了吗?“我语言”应该怎么说?
一个完整使用“我”字的陈述应该包含四个部分:
1、他人的行为
2、你的诠释
3、你的感受
4、他人行为对你的后续影响
当然这四个部分出现的顺序并不固定,看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使用。
你跟男朋友约好,他7点50来接你去上班,但是他整整晚了半个小时。当他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发飙: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啊?约好的时间不准时,你脑子里在想什么啊?
如果你这么说,OK,男朋友估计得郁闷一整天吧,吵架升级,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完整的“我语言”怎么说?
你没有准时来接我(他人行为),我上班迟到被上司嘀咕了(后续影响)。好像我能否准时对你来说一点也不重要(诠释),这就是我为什么那么生气的原因(感受)。
你不仅表达了自己,让对方了解你的想法,还明白了自己情绪的来源。单纯强调“对事不对人”是很空洞的,必须表达到位,对方才能明白你的意思。
再举个例子。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跟爸妈一起出门,爸妈对着别人说你笨、说你成绩差。你心里肯定难过得要死吧。然后回家后就闷闷不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赌气。然后爸妈又会说:哦呦,这个熊孩子又怎么了,发什么羊癫疯啊?
你当然知道这样生闷气不好,好吧,你现在长大了,知道应该怎么说了吗?可能依然不知道怎么说吧?给个示范,严格按照理论来。
你们在外面对别人说我成绩差(他人行为),我觉得好丢脸啊(感受)。我很怕他们会认为我真的很笨(诠释)。这是我非常激动、非常生气的原因(后续影响)。
这样是不是就很清楚明白了?那现在,你可以去教自己的小孩子怎么说话了。里面涉及了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绪,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对方的立场等等,真的学问很大。不妨你也来读一读《沟通的艺术》,两位哈佛教授写的,出版超过12次的经典。不是鸡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