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团体第22次

2022-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Sharay

这一次,唯一的男士正式表示,再也不来了……

我们中午在群里邀请他来团体,即使不再出现也能做个完型。但,他的感受是:在被我们“软暴力”。

我还记得,在最初团体启动时的几次,好几个人都有非常明确的一个对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否有用、有效率,担心在团体没有收获。

这位男士一开始就对团体的作用抱此怀疑。

几次后就请过假。

再次回来后,他曾一度愉快地表示,他感到团体对他确实有用,他感受到了一些变化。

然而,过年后团体继续进行,他却一再请假。

老师引导性的提示,让我们看到,对他而言,我们是不重要的,甚至是无用的。

若从心理学上分析,他把自己脆弱无用的部分投射给了我们。

我们的养育者曾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如何对待他人,我们如何对待自己,这三者之间不断地映照、紧密交错地呈现,让我们在不同的角色、感受里纠缠。

愤怒、隔离、担心……

恐惧、孤独、无价值……

从被指责、被嫌弃到指责、嫌弃,来回反转;

从弱者变成强者,来回反转……

看着老师梳理出来的模式,我想起来一句话,愤怒的背后是无力。

终于,我也明确表达了对团体效用的质疑。

是的,入组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新鲜的选择,看一看,会不会有什么新发现。

有一个答案一直在那:这个东西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为,还在相上。

我已经知道,回归的直梯是明心见性,而我想要悟后起修、渐修,却做不到,只好允许自己玩一玩,继续“走弯路”。

其实,我也有着对事情评判的牢固的标准:是否有用、高效,甚至于是否有价值……

当我催促孩子,“快点”写作业、“快点”穿衣服、“快点”吃饭、“快点”睡觉时,都在不停的评判……

当我怨怼先生,不运动不早睡照顾自己身体、不努力寻找回家的机会、不勤快点整顿家务时,也在不停的评判……

当我反省自己,不早睡照顾自己、不读书充实自己、不练书法沉静自己、不弹琴跳舞愉悦自己时,仍在不停的评判……

这一切的发生都在评判里,陷入在了对过去的“疚”、对未来的“惧”,无法收神回来,回到此时此刻的当下。

继续吧!

安住当下的流行语,真真儿的是修行的路。

而生活里的每一件事,莫不是那修行的道场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