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

好学

2023-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木三石

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网译: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孔子一生,十五生志,求仁克己复礼,仁为里,礼为表,忠信为用。
但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怎么读,都觉不合逻辑。
孔子话说得不对。
孔子老矣,糊涂了吗?
果如是,编写论语的弟子又如何忍心尴尬孔夫子老师?
不应该。
问题在哪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十室之邑,一定有和我孔子一样忠信的人,只是孔子说得是孔子少时,还是孔子老年?

如果说是少年孔子,那孔子就是认可了忠信是人可以生而有之的,但却是十室之邑,一定有,换言之,不多,大部分人是生而不带忠信的。
果如是,“不如丘之好学也”,先不说喜欢学还是善于学,那孔子学什么呢?学忠信吗?由忠信之用,再溯学到礼制,续溯学到仁本?如是一生,孔子从少年,为忠信到礼仁,筚路蓝缕,孜孜以求,终到暮年。
孔子由此,一生超越了出于十室之邑且有忠信的天下无数人?
由是孔子归因于自己好学。
孔子学得是礼仁。
此其一说也。
孔子开门办学,教人为君子,这“人”非一般人,是有忠信且可塑之人。
孔子此意是否?

如果说是老年孔子,孔子自断为喜欢学且善于学,终其一生,仅得“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君子有谦德,孔子需自谦如此吗?
像那蘧伯玉,度百岁而欲寡过,而不是学忠信。
如子张在场,必曰“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后仰天大笑出门去,心里默默把“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还给了老师,结论:此生错学孺夫子也!
孔子误我,错入孔门!
此其又一说也。
果如是,终于,众弟子散去,孔杏坛关门。
孔子当不是此意!

取孔子一生学仁礼。
那“十室之邑”,依孔子意,是鲁国、天下随便哪个“十室之邑”都是可以的,果如是吗?
春秋之天下,十室之邑能有为人处世做事可蕴忠信之朴质之人,但未必能知忠信,言忠信,更不要说忠信为礼仁之用了。
知尚不可,何以能学?何以为学?以何为学?
“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
人所蕴忠信之朴质是为青萍之末,须有风,才能让那忠信之朴质,扶摇蜿蜒而至于青天,继而消弭于草莽,各得其所,可得其所,能得起所。
无风,那忠信之朴质也就滞黏于青萍而化为末了。
夫子自谦,但言过其实了。

孔子少有忠信,继而立志,一生学礼仁,孔门弟子拜入孔门学什么?
因不缺束脩,即便百里千里万里也来礼仁吗?
绝不是!
所谓子张问干禄,只是子张问出来了,能来的皆如子张,只是不如子张敢问!
即便富贵如蘧伯玉,把外孙子贡送到孔子那里,为得是仁礼吗?依然如子张!
天下父母者吾不如子张!
干禄为政来,入孔门学得是为政!
孔子自己何尝不是!只是行而有滞,转而收徒继而办学。
人所仰仗的多是自己画自己而擅长的,擅长且喜欢的为最佳。孔子少而能演丧礼,并由此进门,活己养家,且入室登堂,是为擅长且喜欢。
画而精进,为好学。
画而自持,为因循。

时春秋,天下百家,无不是为政求干禄,只是所行不同,孔子因擅,始于忠信,演于遵礼,求于仁心,止于中庸。
只是得中庸者,无几。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与蘧伯玉为忘年之交。
蘧伯玉赞礼仁之道,只是度百岁仍不止寡自己之过,非常人能及。
临别之际,此去卫国归鲁,虽不是千山万水,恐是再难相见,蘧伯玉能为自讼,吾不如夫子,虽从不少人都有的忠信之朴质开始学习礼仁,即便喜欢学习,纵一生不辍,也做不到如夫子那样自讼!
孔子称蘧伯玉亦是夫子。
在蘧伯玉处,孔子之好学,喜欢为度,善于为犹。
那十室之邑,为孔子谦语,当不得真。

后记。
孔子一生,求礼仁,后人学其忠,学其信,但所学都非孔子忠信。
孔子言君君臣臣子子,就为政而论,孔子事不同之国君,就后人笃信孔子之礼,“不待犯也,一心不正即是”。孔子不忠。
孔子言君子有信,无信是为无义,是为观君观臣观友之锚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但孔子在流亡中,与蒲人盟誓,继而违约,"要盟也,神不听",在胁迫下答应的盟誓,违之,孔子言非非义。孔子不义。
孔子忠于己心之信义。
是为中庸。
两千年之后,西人有言,吾心安处是吾乡,是为得中庸之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