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装修同城会

当今建材经销商还有出路吗?

2018-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茅草道人

十一长假过半,希望的好人气,变成门可罗雀。

实际上,如今大部分城市最冷清的地方在哪里?十之八九是建材市场!在非节假日,店员远比顾客多,一天若有两三个客户进店,那已算生意好的时候了。

想想当年的人声鼎沸,“开大店、卖大砖、赚大钱”的建材经销商们曾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这好像还没过去几年,可面对现今如此之光景,大家不仅要问:顾客都去哪儿了?

难道人们都不再买房,也不再装修?的确,自2014年楼市总体成交量5年来首见负增长后,建材经销商的好日子似乎就到头了。即便是2016年全国房地产强势反弹,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双刷新历史记录,都没有让大部分的瓷砖经销商喘过气来。

然而,生意不好,仅仅是楼市的大环境因素吗?数据显示,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010年首次突破10亿平方米大关,到2013年时突破13亿高点后,2014年、2015年虽有所下滑,但也分别达到了12亿和12.8亿,2016年更是超过15.7亿,今年1~8月份,已高达9.8亿,同比增长了12.7%。可见,楼市仅是部分年份增长率的调整,而绝对值还是居高不下的,因此,其远不至于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楼市还是那个楼市,市场还是那个市场。但“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不再只是一本畅销的美国寓言故事书,而是当下瓷砖经销商迫在眉睫的内心焦虑。他们不得不面临的残酷事实是:眼见高楼继续起,却不再有君来逛店!以及在可预期的将来: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惨淡,这干了半辈子的瓷砖生意还有得做吗?

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一切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市场早已现端倪。只不过对习惯于长达几十年都几倍利润的瓷砖经销商来说,做好金科玉律般的“三套马车:零售、分销和工程”那已经是凤毛麟角,何况还有家装、团购、小区等等教科书式的营销模式还没有认真去操作过呢,又有谁会有心情去体察市场正在发生的潜行变化?然而,十面埋伏正在形成,瓷砖经销商的死胡同之路已成为大概率事件,看看下面经销商们所受到的冲击和挤压,就会清楚的发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被房地产商淘汰出局

房地产商无疑是购买瓷砖等建材的大客户。不仅公共区域原本采用的石材大量被瓷砖替代,还在于如今精装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诸如万科、恒大、碧桂园、绿地、保利、中海等大型房地产商,其每年瓷砖的采购量十分惊人,但在其建立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下,此业务基本与瓷砖经销商越来越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出于品牌匹配宣传和成本管理控制的双重需要,大型房地产在本质上就是既要知名的瓷砖品牌,一般只有行业排名前10的才有机会入围;还要行业最低的成交价格,可以说那是远远低于正常经销价的价格,同时还要承担物流费,开具发票,提供2~3个月甚至更长的账期,以及苛刻的收货条件和专业的上门客服人员。可见,如果没有较大的销售基数,即使是厂家本身也将很难赢利,而一些厂家居然不核算本地实际的销量,认为给经销商6%的服务费就能解决问题,岂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罢了。

何况,在中国国情下,再大的房地产商无论制订有何等严密的财务制度,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各路白手套,其隐蔽的桌面下已处于半垄断状态,就算那些投标已成功的品牌,都完全有可能被操作为无生意可做,因此,对于绝大数经销商来说,房地产本就是不会有的游戏。

由于前几年房地产集采瓷砖所占的比重不大,故对瓷砖经销商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时至今日,形势却完全不同了。首先,房产企业经过高速的粗放式发展之后,集中招标等精细化管理逐步成为标配,这使瓷砖经销商原本针对一些中小房地产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其次,房地产行业本身的集中度在加剧,2016年排名前十的房企销售额已占到18.35%,排名前200的已占到51.75%,其中超过3000亿有恒大、万科、碧桂园三家,超1000亿的有绿地、保利、中海、融创、华夏、绿城、万达、华润、金地9家。这些地产大鳄的进一步壮大,必然挤压瓷砖经销商的拓展机会。

更严重的是,随着雄安新区出现的“以租代售”的房产新政,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大城市未来的主流地产模式,其将从根本上加重房地产商自行采购瓷砖的比重,这对瓷砖经销商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二、与整装公司的无力合作

整装公司源于家装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全包的家装公司。一直以来,瓷砖经销商都把家装公司和设计师作为推广的重点,一般来说,谁的家装设计渠道做的好,其零售的销量就好,利润就高,也比较稳定。然后,几家欢喜几家愁,真正做好家装设计渠道的其实没有几个,对于大部分瓷砖经销商来说,搞活动、送礼品、给返利花费不菲但却几无效果,基本上都走过“从不做——到做——再到不做”的轮回。

当家装公司再摇身一变成为整装公司后,瓷砖经销商与之合作的道路将变得更加艰难。因为,整装公司出现的商业逻辑,就是在于以挖掘装修材料利润为目标,这与原先简单的合作返利有本质的不同,整装公司在提前掌握业主资源的前提下,又毫无顾忌的谋求在整个家居价值链上更大的主动权和控制力,从而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瓷砖经销商作为中间材料商,要么成为听话的配合者,要么被踢出局。

这是否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感?整装公司何以有如此之能量?其秘密无非两点:一是尽可能的标准化。诸如699、899的主材包,背后的目的就是在于让繁杂的材料品类与千差万别的消费需求,集中到几个甚至一个产品品种上,这样就相对的形成了产品的规模化效应,产生成本剪刀差,小米手机不正是因此而成功的吗?二是借助互联网工具,最大范围的触及目标群。随着90后的到来,借助和接受互联网的年轻一代,已成为当下消费的主力军,他们不在意是否为线下交易,而更追求的是方便快捷,这使瓷砖经销商的实体专卖店不再那么重要,整装公司仅仅提供一些图片或样品就可成交。

所以,整装公司一旦通过标准化和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达到足够的规模效应后,其不可抗拒的话语权,将使其不再满足有多少返利,而是要吃掉材料产品的整个利益空间,若到此时,经销商将毫无还手之力。可以看到,每一个家装公司都有天然的整装冲动,目前与经销商的任何合作都仅仅是策略上的权宜之计。

当然,不是每一个家装公司都能成为整装公司,也不是每一个整装公司都能达到规模化的零界点,在一定的时期内,家装公司还得与经销商合作。

三、天猫、京东的吞噬与厂家的抛弃

在当今“无商不电、无电不商”的大环境下,瓷砖作为半成品,又属于重货,在物流和服务上,本都不大适合作为电商产品。同时,在天猫、京东现已形成的电商体系下,瓷砖与其它消费类产品相比,面向消费者时也具有极大的缺陷。

       比如爆款制度,作为具有美学属性的产品,不断推出花色款式是瓷砖的生命线,然而,爆款制度从坑位、评论、销量等方面并不支持这一特性。又比如质感,同样品种的瓷砖,质感的差异才是根本的区别,价格也必然天壤之别,然后现有的比价系统,简直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再比如服务,瓷砖的服务触点与范畴很多,包括测算、加工、设计等等,并不是简单的退换货,这些在现有电商系统都难有特别的价值体现。       

正因如此,这或多或少加重了厂家电商成功运营的难度,也为瓷砖经销商在与厂家电商企图的博弈中找到了一些优势。为了减少冲突,厂家在线上不得不刻意进行差异化的处理,如线上产品尽量独立,也有厂家施行线上统一接单、线下分别派送的模式。

然而,无论是独立产品,还是利益共享派单,二者的矛盾总有不可调和之处。比如前者,线上那标注的明晃晃价格,却成为瓷砖经销商的心头刺,因为,同样一个品类的产品,为何相差几倍,搅黄了线下生意,更失去了消费者的信赖。而对于后者,线上派下来的订单往往利润很低,却对服务要求不少,经销商根本无利可图,不得不想尽办法去退单。

电商,对瓷砖经销商真是如鲠在喉,谁都明白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这趋势越快,也可能意味着穷途末路的来临也越快。

尤其是厂家不懈努力的电商企图,在当前还主要依赖代理销售渠道时,厂家还在不溃余力的调和线上线下之冲突,一旦厂家能自成体系,从渠道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本性来看,瓷砖经销商的结局不言而喻。

今年一知名瓷砖厂召开代理总裁会议,其掌舵人对自建商城平台安慰性的解释道:不在于做多少生意,主要是给大家的实体店引流。或许他当时的话是真诚的,但所谓形势比人强,当他的商城真能产生流量之时,是否还抱有其初心,也只有很傻很天真的人才会相信。

瓷砖经销商,在当下电商的浪潮中,注定是最无奈也是最尴尬。

那么,为何瓷砖经销商越来越不受待见?越来越成为被革命的靶子?原因似乎极其简单,在当前互联网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去中间化已俨然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的共识,在厂家、决策购买者、终端消费者这三个维度中,瓷砖经销商正是要被去掉的那个价格不透明、低效的中间环节。(决策购买者是指有购买决策权,但其自身并不是最终使用的客户,比如上文提到的房地产开发商、整装装修公司等。)

是的,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无可逆转!瓷砖经销商真的只有被去中间掉,直至消失了。

然而,世事也不尽然。所谓上天关了一扇门,就会开一个窗。君不见淘宝去中间化,结果它自己却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实际上,中间商是专业化分工的演化结果,而简单的去中间化,从另一个侧面就是去专业化分工,这显然有悖于经济规律。

所以,瓷砖经销商虽回不到过去那种好日子,但也不是不可能获得嬗变重生!

若需继续参阅,请关注下期文章《建材经销商自我革新之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