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年9:「散文&谈写作征文」何谓散文
散文,古已有之,相对于骈文而得名,凡不属于骈文的文章,皆可称之为散文。此乃以句法划分文体,散句为主的文章就是散文。翻开《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有“原”“说”之类的议论文,有“记”“志”之类的记叙文,有“赋”“咏”之类的抒情文,还包括书表、寓言,各类文体不一而足。
唐代文学家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明道”,摒弃了骈文的一味追求词藻的作文方式,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先行者,是一位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代散文大家,他的为文理念于我们今天的写作者仍有借鉴意义。
现代散文兴起于民国时期,为新文化运动推行白话文的产物。风格各异的散文大家留下了许多隽永的篇章,如梁实秋、胡适、林语堂、郁达夫、周作人等的著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走进大千万象社会生活和内心深处的大门。
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虽多遭诟病,但在当年的“文白大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其词藻修饰华美,情感细腻丰盛,丝毫不逊于古文言,卓然竖起了一面特质鲜明的现代散文大旗。
白话文通俗易懂,便于习授流传,替代文言文乃大势所趋。而今,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类文体,一般分为写景抒情、记人叙事和议论说理三大类。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谈及:“散文是什么?我的意见是:没法说它是什么,只可能说它不是什么。因此它存在于一切有定论的事物之外,准确说,是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在白昼筹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漂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写出来是,不写出来也是。”
散文家用散文的笔法谈散文,让我们这些学写散文的,如堕五里雾中,更加迷离恍惚。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如他的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几乎可以当作散文来读,没有紧凑连贯的情节,只有几个片段式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却着意于表现不同生活方式下迥异的情感体验,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表达了对俄国昔日贵族们富裕闲适的庄园生活的怀念,对已逝的旧有精神文化的礼赞。
蒲宁在该文中的叙述是由一连串散碎的回忆、感受、思想所组成,造成了一种田园诗式的幻想,正符合史铁生所言“漂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但小说仍是小说,并不是散文。
由此可见,语言风格、叙述方式并不能作为区分小说与散文的标准,二者的不同之处实在于:小说的人物情节皆为虚构,散文的记人叙事必须真实。
散文可作为作者生平的考证,小说则是作者思想的结晶。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是散文,百草园、三味书屋确有其址,塾师寿镜吾、保姆阿长确有其人,文章如实再现了先生童年的美好时光;《故乡》是小说,与少年闰土守瓜田、扎獾、捕鸟的情节,无论描绘得多么逼真,或许也留有他幼时生活的痕迹,却是对真实生活的艺术提炼和再创造,其写作目的在于与成年闰土形象进行对比,抨击封建等级思想对人们的钳制和戕害,闰土只是存在于先生笔下的人物。
我们自然可以由此认定《藤野先生》是散文,不会因为文章中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完整,环境特征鲜明,而产生误解。此文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既没有由于国民情结美化将长辫子盘成富士山模样、扭着脖子“滑稽极了”的中国留学生,也没有在民族仇恨地驱使下丑化严谨治学的日本医学专家。
散文是照相机,可以美颜,但不能p图。写散文必须遵循真实的原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可以调整展示角度,艺术地取舍,但不能无中生有,夸张变形,驰骋想象。
人物传记起源于纪传体史书,具有历史意义上的真实性,语文高考卷将其直接归为了实用类文本。但从其写法来看,说明性语言极少,作者的情感态度鲜明,且大多采用的是小说架构篇章的技法,在事件中展现人物性格和形象特点,串联成篇。如果说其具有实用文质朴不事雕琢的语言特色,那么白落梅的人物传记则完全颠覆了此特质,打破了常规的表现套路。
请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容若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传)、《你为锦瑟,我为流年》(三毛传)等等,语言唯美、清新、文艺,任意撷取文章中的文字、段落,甚至包括书名、文题,都可以读出散文诗的韵味。若把这样的文章强行推拒于散文的大门之外,又似有不公、不妥之处!
象征主义者的美学观点是:艺术家的任务不是描绘一种具体形象,而只是给人一种暗示、让读者自己领会这种暗示的意义。
散文,是美文,美在语言,美在情感,美在真挚热烈,美在淡泊宁静,美在境界高远,美在平实自然,美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能够打破文体壁垒和禁闭的,是对文学艺术的敬仰,是对思想生命的尊重,是对生活情感的永恒追求。
热爱散文的朋友,你还在纠结何谓散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