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招牌,没有菜单,这家小店却在江汉路火了20多年!
敏姐姐推荐这家店有一段时间了,隐约还记得当时24K纯吃货眼里闪烁出的光亮。
昨晚,终于有空闲时间,三人对阴晴不定的糟糕天气不管不顾,带上相机,直奔江汉二路这家隐姓埋名的小店。
从武汉帝盛酒店对面那条羊肠小巷进去,右转,一道棕红色的防盗门映入眼前,这便是吃货江湖中流传的正主儿了。
低矮民房,防盗门窗,不高级,也不显眼。不知怎的,看到坐在门口等待传菜的阿姨,突然想到了自己远去的学生时代,每逢放学回家吃饭,妈妈就是这样坐在门前,也许手里织着一件毛衣,也许在仔细择着青菜,看到我身影,就远远招呼一声:“回来了,洗手吃饭”。一种亲切和温暖涌上心间。
入眼是几十平米的空间,两个小间塞下了七套桌椅,狭长的厨房里大师傅和帮厨在一通忙活,颠勺翻炒。高压锅发出嘶嘶的声响,香气,确切地说是肉香气扑鼻而来。
我们到店时间刚刚好,有空位。六点一过,店里便涌进了几桌来客,多是附近的上班族和住户。经常刷脸的熟客点起单来不慌不忙,轻车熟路。至于我们这些第一次来的生面孔,点单时犯起了难,因为没有菜单,只得询问服务员。椒盐鸡翅、麻辣虾球、脆骨,再来一个清炒空心菜,荤素搭配,齐活了。
趁着等餐的时间,和老板简单聊了聊。得知她从下岗后便将自己的房子改成了简易的餐馆儿,已经在江汉路经营了20多年。店里人手不足,她和老公便亲自上阵,甚至家里在读大三的女儿也锻炼出了一身好厨艺,忙活不过来的时候,女儿也可以掌勺。
那个时候的江汉路远没有如今的繁华和名气,这家家常菜馆见证了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条条大路越修越宽阔,见证着江汉路由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街道成为一张十分拿得出手的武汉名片。
在新媒体时代,几乎所有的店家都在费尽心思打广告、做营销、搞推广,但老板到现在甚至都没有挂一块招牌的打算。即使生客变成回头熟客,熟客又带来一波生客,她也没有想过要扩大店面,依旧是这几十平米。人多的时候,等位都需要在门外,为了留出上菜的走动空间。
如果你在江汉路搜素附近美食,排名前十中有一家“私房菜之大隐隐于市“,说的就是这家无名小店。
“只想要把每一道菜做出家的味道”老板娘朴实地说道。对我而言,这也许就是一家店潜在的情怀。
没聊多久,我们的菜就上了。
武汉人喜欢吃虾是全国出了名的,清蒸大虾、油焖大虾、蒜蓉虾、炒虾球、烤虾球、椒盐小龙虾……虾的做法也很全乎。
这道炒虾球,皮脆肉嫩,外形饱满,色泽红艳,作为上桌的第一道菜,从哪方面看都是合格的。
椒盐鸡翅是每桌必点的菜品。满满一大盘,没有其他配菜,实打实的肉,口口都是肉,入口香酥软嫩,隐隐有一种甜味。夹起一块鸡翅,蘸麻辣虾球的汁吃,又是一番风味。
一盘脆骨颜值颇高。灯笼椒和青椒映衬得脆骨更加有食欲。入口有嚼劲。
炒空心菜青翠欲滴。
刚还开玩笑说要去逛夜市的三个人已经被美味征服,只顾着埋头苦吃。这时,窗外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渐渐雨势变大,拍打着地面,惊扰到了窝在窗子边的狸花猫,只见它慵懒地舒展下四肢,接着又闭上了眼睛。
时针指向八点,还不时有人到店点餐。一桌空,又有新的人坐满,老板是一刻也不得闲。我们也是酒足饭饱,停了筷,让服务员拿来打包盒,清盘带走。
附近就是江汉路夜市。吃得心满意足,再随便逛一逛,看一看,挑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夜市也和这家常菜馆一样,哪需要什么多余的包装,一个位子,一份诚心,简简单单就够了。
没有招牌怎样,没有菜单又怎样,单凭一份好味道,不照样在江汉路上火了二十多年吗?实力才是硬道理,这话真的一点儿都不假。
更多推荐
莴苣牛筋
特色红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