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7我的母亲闫秀荣

母亲叫闫秀荣,生于1937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初九),祖籍山西太原。三岁丧母,九岁时同胞哥哥去世,父亲不久也双目失明。从小寄居在亲友家。所以母亲的童年很苦,是在颠沛流离中长大的。15岁左右在学校里和父亲相识。听长辈人说,母亲那时非常漂亮,同宗的一位家长看上了母亲,准备提亲。但父亲先行一步,硬是把母亲争取到手。所以,父母的结合是黑暗时代少见的光明。
父母19岁时结婚。我出生的时候母亲34岁,是家里的老幺。之前我已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其中有两个大哥,一个大哥是二伯夫妇去世后的遗孤。记忆中儿时的母亲很漂亮:眼睛很大很明亮,椭圆脸,皮肤白净,身材偏瘦,中等身材,歌唱得不错。平时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做事很麻利,对人也热情。
也许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缘故,母亲天性中对社会充满了爱和感激。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无论贵贱,都会倾其所有,竭力招待。多年以后,好多人还时常回忆起母亲的热情:客人一到,就四处借米借面、把未长成的小黄瓜摘下来、把唯一的下蛋的鸡杀掉招待客人。所有乞讨的人,从家门经过从无空手。连对村里的盲人、傻子,也时常送吃送喝,疼爱有加。二伯文革期间去世,留下一对孤儿。大伯家抚养一个,我的父母抚养一个。母亲对待遗孤,视如己出。为之娶妻生子,毫不吝啬。对待子女,总是全心呵护,知冷知暖。我高中的时候上学,要夜里两三点钟起床赶夜路。每次醒来后母亲都已包好了饺子,在身旁静静地等我醒来。有一次盐放得太多,我吃了两个就不再吃了。送走我之后,母亲才回到屋内。我返回家取东西,隐隐地听到母亲的哭声,我知道母亲在伤心自责。听到我的声音后,母亲的哭声立即停止,迎接我的是一副笑脸……这种发自内心、一尘不染的真性情现在想来依然会让人感动。
母亲是个聪慧的女人。由于上过学,能识字,当过村里夜校的老师,加之经历坎坷,所以总能听到母亲充满智慧、鲜活的语言。小的时候我贪玩,父亲有一次对我发火。母亲在旁替我开脱:“学会了不玩干什么,学不会才整天学!”上初中的时候,两周回家一次,每次从家里走的时候,母亲总会悄悄塞给我点儿零钱,偷偷告诉我:“只能买吃的,千万别买学习用品;学不进就别学了,看点儿画册(小人书)”。所以,我的学习在家庭方面很少有压力。别的孩子三岁以后就要和母亲分开睡,我到了六岁依然在母亲怀里。但母亲不许我哭。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流泪。有时候挨打,也要不吭声。小时候爱打架,经常有人找上家门,母亲也总是大声吆喝,轻轻放下。所以日后在发生危险的时候,我依然能够笑出声来。母亲还教我们如何勇敢地面对别人的歧视:对那些歧视我们的人,要敬重、宽容、接触、关爱,直到他改变看法。初中的时候,有段时间中途退学。想复学的时候,母亲坚决支持。拿着母亲从街坊四邻借来的一角一角的学费……母爱第一次唤醒了我的潜能。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立志学习。现在看来,母亲的家教是成功的。在亲子教育上,爱有时比真理更重要。
母亲是个乐观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母亲总能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和母亲在一起,孩子们从来不孤独、不寂寞。再大的事情在母亲眼里都不是事儿。唱歌、讲故事、说笑话,母亲一到,一切尴尬的气氛都会变得活跃。所以,即便是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我们也没有缺少欢乐。对待生活,母亲的哲学就是现实主义和享乐主义。她从不担心未来,从来不考虑后果。只要有能力、有条件让子女生活变得更好,那就尽情享受。她说:“永远不要让老天埋怨,永远不要留下遗憾。快乐一天是一天,谁知是否有明年?”
母亲也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人对事,母亲的见识始终高人一筹。她善于用真诚说服人,用爱心感染人,用行动打动人。不管是村里多么难对付的人,她都能和他们保持很好的关系。文革的时候,父亲因家庭背景原因被批斗,也是母亲出面四处奔走,才使得父亲免遭灾难。
但母亲也有缺点和不足。尤其嗜酒无度。在命运多舛的岁月中,这种缺点和不足不断被放大、变形。导致后来情绪容易激动,控制不住自己,时常骂人,喜欢吵架。倔强、嗜烟、任性,和父亲的关系也很坏,加之生活上的不规律。使得她容易累积一些疾病,这些大概也是她不能长寿的根源之一,也是让子女深爱却焦虑的原因。
上大学以后,和母亲的交流和沟通虽然越来越少,但心灵的血脉却从没断过。母亲想说什么、心里怎么想,我认为自己一清二楚。但母亲不这样认为,她有时感觉很孤独:“我的苦说不完、道不尽”。现在想来,母亲心中一定有很多难言之隐,只是我们无法获知。在母亲经常提起的亲人中,没有父亲和母亲。只有她的三姑家和三姑家的三哥。因为小的时候,母亲经常说要带我去“三姑姥姥”家,并说有个开飞机、当飞行员的三舅。此外,还有一位承担了赡养姥爷义务的叔伯舅舅,叫闫玉。这些亲人中,我除了见过闫玉舅舅之外,其它都没见过。因此,母亲其实是一个孤儿。从这个角度也能理解为什么母亲的爱那样深沉,那样真挚。
1997年11月,女儿出生。母亲从老家来包头照顾孙女。当时正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候。岳父岳母同时发现癌症,妻子正经历着人生中最大不幸。加之工作时间不长,我们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人挤在简陋的楼房里生活。母亲挺高兴,毕竟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在城市生活。一年以后,应该是1998年底,母亲返回老家。
2000年8月1日(农历七月初二)下午3:00,是母亲去世的时刻,享年63岁。那是一段特殊的岁月。那一年,我刚从包钢集团销售公司调入包头钢铁学院(现内蒙古科技大学)。初入一个新的环境,一门心思地想着要出人头地。暑假前领到一个任务,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约定的要写一本时下流行的互联网的书。我的任务是独立完成《VISUAL BASIC FOR WEB 应用》的编写。为了完成任务,整个假期都在夜以继日地赶稿。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将近40天的时间里,终于完成60万字的书稿任务。在疲惫不堪的时候,一天下午4点多,噩耗传来了。说母亲已经不行了,大概是脑溢血,从发病到去世只有两个小时。母亲临终时只吞吞吐吐说了几个字,其中有两个字是“包头”。我听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大脑突然间短暂空白,这大概就是传说中“天塌”的感觉。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恢复。理智告诉我,赶紧通知哥哥、姐姐立即启程回家……告别仪式中我没敢看母亲的遗容,我相信母亲还在,直到永永远远。
真正的痛苦是在母亲去世后的漫长的岁月中,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那段日子,我常常自责,因为之前时常做一种梦,就是“房子塌陷、牙齿脱落”的梦境。按照农村的说法,这是亲人要去世的征兆。但我是无神论者,所以对这种现象不太在意。去世后的头七,当天下午,我梦见了母亲。牵着一头牛,站在儿子回家的路边焦急地张望……
2011年10月1日(农历九月初五)凌晨,父亲无疾而终,享年78岁。10月5日(农历九月初九)上午九点,母亲与父亲合葬于包头市福寿园公墓。
回顾母亲的一生:出生时正值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的开始。三岁丧母,九岁失兄,父双目失明。12岁,新中国建立,得以上学读书。19岁(1956年)结婚。因成分问题受牵连。1957年,20岁时,第一个儿子出生;之后先后有两个儿子夭折。28岁女儿出生,一年后文革开始,因丈夫家庭成分受牵连。30岁,感情受挫。31岁二儿子出生,33岁接受遗孤,34岁三儿子出生。39岁文革结束。51岁,大儿子出意外。63岁离世。
职业:农民。
主要成就:生儿育女。
主要人生经验:乐观;生育。
母亲虽然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但她的血脉却在人世间延续。每当想到她的好,我对母亲的爱无以复加。单从存心来说,她是人世间第一等的菩萨,第一流的天使。世人很少能与之媲美。但她的缺点,同样让人唏嘘感叹。如果生命可以重来,如果真有天堂地狱,我真诚祝愿母亲不断修行,让灵魂在幽冥的时空中不断净化。来世,来来世,我依然愿意在母亲的襁褓中慢慢长大。一起经历风、经历雨、看花开花落、听潮涨潮歇。只是不能再有这样辛苦艰难的一世,我愿用累世的修行换取母亲来生的幸福!
2016年5月8日星期日母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