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钻公会群星捧月每日荐文储备星光简道

不学而知的学问——顿悟(一)

2019-03-26  本文已影响59人  桃源敏

文|桃源敏(袁敏)
如果人生的快乐和进步仅仅靠知识的堆砌,很多人就会走进一个缺乏动力、复杂纷繁的状态。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给人加持良好状态的方法,就好像武侠小说当中的独孤九剑、小李飞刀,无招胜有招、一式破万法,这就是传说中的顿悟!
有关于顿悟的学问,古今中外都有,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
——头脑变得特别清醒,注意力特别集中,事半功倍。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种高潮状态!但是大部分人极少时间进入这种状态,还有一小部分人却经常能够进入这种良好的状态,这样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所谓不学而知的学问,就是要在各个方面能够经常性地进入这种良好状态。

对于这种良好身心状态的描述,常常会让人觉得迷惑,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体悟,需要实践的经验体验,就好像一门技术一样,并不是你看一下立刻就会做,还是需要一个磨炼的过程。虽然有些天赋高的人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并做到,但那也只是过程比较短而已! 不学而知的学问——顿悟(一)

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比喻,也就是“洞穴喻”。
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它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由于囚徒自小就生活在洞穴里,他们便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看到的是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东西,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不过只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他的视力就可以恢复。首先大概看阴影最容易,其次是看人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是看事物本身,在夜间观察天象,之后就可以在白天看太阳本身了。此时他便明白: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的、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
于是,他回想当初穴居的情形,就会庆幸自己在认识上的变化而对同伴表示遗憾。他既已见到了事物本身,便宁愿忍受各种痛苦,也不愿意再过囚徒生活。然而,如果他复回洞中,那些同伴不仅不信其言,还会觉得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对“影像”竟不能如从前那样辨别。他的同伴们不仅不想出去,甚至想把那位带他出洞的人逮住杀掉。

这就是著名的“洞穴喻”。在这个比喻中,太阳象征善的理念,关于善的理念的知识,也就是真理;洞穴指人们生活的世俗世界或文化。在象征意义上,“每一个文化就是一个洞穴”。
洞穴也可认为是身体和贪婪对人性灵魂的桎梏!

走出洞穴的人,喻指哲学家,独立思考者才能洞悉真理;囚徒喻指常人,他们看到的只是影子,他们在影子世界中生活。柏拉图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常人为意见所俘获,一生如在梦中,惟有哲学家是真理的代言人。

现代的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以及拿破仑.希尔、中国的《道德经》和王阳明心法,都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表达了类似的思想。美国科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也在他的作品当中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拿破仑.希尔创作出“智囊团”这样一个名词,他认为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无线电接收器和发射器,可以接受到来自虚空的各种信息,并进行一种集体交流。让这种交流更加顺畅的就是爱与和谐,爱与和谐可以让人和人之间达到同频共振,增强思想正能量,并且让身体更加健康。
在这方面,我觉得最有逼格的还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王阳明心学和《道德经》。
这是一个连载,请关注下方连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