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

给你一个安生,换一辈子七月

2016-09-21  本文已影响46人  庄谂言

最近电影《七月与安生》很火。

两女一男,其中任意两个人,都能排列组合成一对。

七月与家明在一起,是为了安稳,安生与家明在一起,是为了刺激,那家明是什么?是一个打酱油的道具?

电影的巧妙之处,不在于这种排列组合一样的感情,在于对两个女孩子的塑造。

塑造中,仿佛七月就是安生,安生也就是七月。

或者说,安生和七月,活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动荡久了渴望安稳,安稳之后却又空虚,空虚以后又憧憬动荡。

人生就在这样,做七月还是做安生的选择里,摇摆不定。

在父母的教育下,很多都选择做七月。

小说里的七月,对熟悉安稳的幸福有一种特别强的执念,她深爱的男友要去北京发展,她都不曾动摇过一分一毫。在这件事上她温顺的外表下藏着一个特别强势的生活态度:想跟我在一起,必须在老家,过稳定的生活。

这是一种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选择。

父母也总是说,你一个女孩子,不要在外面瞎跑,家里有吃有喝,有人替你打点,工作嘛,稳定体面的就好,找个本地的人,买房子我们也好帮衬点,有了孩子我们也能替你带,多幸福。

稳定没有什么不好的,它有十全的保障。

选择了稳定的人,失去了出门闯荡,自我实现的力量,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可能,换来的是不用战战兢兢,担惊受怕。

而安生不一样,她渴望刺激,想离开熟悉的一切。

安生的一路辗转,在我看来,是一种逃避。

她不知道要怎样面对七月,也不知道要怎样面对家明。

于是她用看起来很酷的生活,回避自己不敢做出选择的懦弱。

辗转在不同的男人间,喝酒的样子很漂亮。

可是电影终究只是剪辑出了最漂亮的画面,如若当真,她这一路,一步步走来,艰难坎坷,难以想象。

放纵是一件成本很低的事情,面对才需要勇气。

安生终究还是回来了。

生活终究还是要面对的。

最初的最初,绝大多数普通人,都像是七月,慢慢的,有了选择的资格,有人继续做七月,有人尝试着像安生一样,过看起来刺激的生活,放纵,自我,追求无拘无束。

前两天看见一条朋友圈,是一张电影的截图:

“我宁愿酗酒吸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人们晚餐桌上的话题,也不愿意腰缠万贯满面红光地活到90岁,但是没人记得我。”

朋友的评价是:庸碌的世界里需要这样的神经病。看完电影感觉自己白活了。

我就特别想问问他:难道你靠庸碌,就能活得腰缠万贯,到了90岁还满面红光?

酗酒吸毒家破人亡,是一种连庸碌都不如的生活。它相当于从悬崖上往下跳,不需要努力,只需要坠落。

如果选择了安稳的生活,那做一辈子的七月,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生而为人,相夫教子,孝敬父母,香火延续,能把这些做好,就已经优于普通人了。

如果你渴望闯荡,那就冲着腰缠万贯,好好地努力一下,给父母家人带来优渥生活的保障;又或者,看清自己内心,真的喜欢做的,想做的事情,去为之奋斗、追求。

抽烟喝酒,和陌生人的激情,终究只是短暂的放纵,不是不可以,而是要看清楚,你现在能做这些,不过是仗着自己还有年轻的资本,还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你消耗的岁月,掏空的自己,放纵够了,就要及时止住。

选择安稳还是动荡没有对与错,选择安稳,就意味着放弃了部分自由,放弃了部分自我实现,选择动荡,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多风险,要承受更多委屈。

但动荡也应该是清楚自己要什么,去拼搏,而不是为了成就那个看起来很酷的自己,玩命儿放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