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想让别人答应你的请求?你需要知道这两个心理学效应

2018-02-06  本文已影响610人  夏天吃宵夜
插画来自网络。

这两天读书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心理学效应,通过这个效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对方满足你的需求,并且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

我先说两个运用这个效应的例子。

01

前几天在群里聊天,朋友A在群里吐槽自己想买iPad,但是担心父母不答应,想让我们出主意。

顿时涌现出各种损招,比如死缠烂打、干家务活博得父母开心、给父母洗脚,甚至还出现了绝食这种下三滥的招数。

这时久未发言的朋友B说道,你告诉你父母说你要买MacBook,等他们拒绝你这个要求后你在说你要买iPad。

我们顿时对这个方法很感兴趣,开始问B这是什么原理。

B说道,等A买到iPad了再说。

这时A突然问道,万一我爸妈答应买笔记本呢?

群里一片沉默。

B说道,有了MacBook你他妈还要iPad干什么?

几天后A在群里发了他的iPad的照片。

群里立马沸腾了起来,纷纷询问B这是为什么。

B半天后发消息说,想知道?叫爸爸呀!

然后B就被踢出去了。

02

后来这事就被大家忘记了。

前天晚上看了鲁迅先生一篇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发现里面的一段话很有意思,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仔细一琢磨,这不就是先说买MacBook后说买iPad吗?

我忍不住好奇心开始琢磨,然后发现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心理学效应,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是指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然后达到让被要求者接受要求的目的。

比如我的朋友A先提出一个大买MaBook的大要求,然后提出一个相对较小的买ipadde 要求,相对于第一个大要求第二个要求则容易被接受了。

这种效应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在面临不希望发生的事,同时有两种心理机制启动,一是设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发生,二是开始调整内在的心理矛盾,准备接纳要会发生的事实。如果在调整进入平衡状态时,出现的一个新的选择与内心平衡状态相近时,就很容易被内心接纳。

在深入研究拆屋效应的时候,又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登门坎效应。

插画来自网络。

03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从而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效应,登门坎效应。

登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分析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

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

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支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拓改变成为持久的。

这种效应在推销上很常见,比如推销员开始可以提出一个人们容易接受的小要求,然后再一步一步的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员工管理上也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当对员工提出一个比较难以接受的要求时,可以先提出一个类似的容易接受的小要求,当他们达到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员工便会容易接受。

04

生活中很多例子都可以用心理学现象解释,无论是是拆屋效应还是登门坎效应,都只是处理事情中的一个取巧的方法。

熟练的应用这两个心理效应往往能使我们在处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任何效应的使用都在于人这个主体,只有平时积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效应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