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阅读课(202028)

2020-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bj李晓萍

早晨,看到肖培东《读书随记》,很简短、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三段话,是他关于阅读的思考。

第二段话就那么地击中了我,因为我曾经就是那么认识的。

“我其实不喜欢上整本书教学公开课。整本书阅读,重在落实,不太适宜去外地开课示范,也很难去比较。每个人的阅读基础、理解能力以及读书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只要读的行为真切发生了,我就觉得很好。好几次公开课,我甚至想,课堂上就指导学生们安安静静地各自读书。只是不知道,那样的课,可不可以叫公开课。我是很向往的。最好时间再延长一些,就是不知道听课老师们能不能坐得住。唉,我们都太想听到点什么,却不太愿意看他们读书的姿态。”--肖培东《读书随记》

记得12年前,我们校内一位青年语文老师上《昆虫的口袋》一课。我建议她文章故事鲜活生动,不要对文本做过细分析,就抓住主要问题让孩子们知道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特点,然后就让学孩子们拿出《昆虫记》阅读,到书中找还有哪些片段作者也是这样在写昆虫的。通过找出相似的内容,激发学生把这本书读完的兴趣。老师疑惑:全校公开课,我用10分钟一直让读书,合适吗?清楚记得,我当时说:语文课让孩子沉迷书中,安安静静读书,就是最好的学习。我想象在轻音乐的伴奏中,孩子们投入地阅读,醉心于阅读,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画面。然而,最终她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设计了一节课师生互动的多个环节。她的做法没有错,因为对所有听课的老师来说,需要“看到别人怎么做”,且“形式多样、富有特点”“拿来就用”,所以,孩子们适应了老师的变化无穷,却不知道:学习本就是枯燥无味的事,钻之弥坚愈需要兴趣与静心、坚韧。

台湾著名语文老师李玉贵说,在大陆上课我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清。她说的“冷清”,是课堂上的空白,师生都不发出声音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想想我们的观摩课,老师问题一出,学生就举手回答,这是多么常见的--这种现象被冠以“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师生配合默契”,老师也觉得这样的课上得流畅、互动性强。我一直在观察学生秒举手现象:问题提得准确吗?是不是问的太浅?当然,一度时期“演课”占了上风,孩子们被安排某人回答某问题,甚至课前背诵答案。这都是假学习!老师问题一出,学生就举手发言,不是问题设计浅层次,就是学生思考不深入,深思熟虑是需要时间的,也只有深思熟虑才能培养学生深刻认知、深入学习、深度思考。那些看似热热闹闹的学习场面,不是学习,至少不是真正的有深度的学习。

我们的语文课,以是否形式灵活、花样翻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课文理解分析到位、重难点“讲”的透彻等为评价手段(大多数观摩课如此),忽略了我是否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喜欢上阅读”?喜欢语文的孩子,每节课投入,对老师眼神里是敬佩和痴迷,期盼下节课的到来。喜欢阅读的孩子,随时可投入阅读状态,不管周围人们在做什么。毛泽东可以在电影开场前看书,因为“闹中取静”是自我的磨练。地铁上、火车站、候机室能够旁若无人读书,那是一种忘我的投入,忘我的沉醉,那是一种持久的深邃的阅读原动力。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教师用20分钟指导学生,其余时间学生拓展阅读。按照学生层次,可设置读课文、读同题或同作者佳作、读整本书。

我们学校每周一节阅读课,无需教师讲解,学生自由阅读。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特别喜欢阅读课,一进教室马上选书,一节课没人说话,不用组织纪律,学生阅读特别投入。

现在想想,不是学生不喜欢学语文,而是我们让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兴趣。就像肖培东说的,我当年上观摩课,就希望学生读的时间多一些,有时候眼看下课,学生沉迷于读书我不忍心打扰。现在回想,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教会我什么?就是对语文的兴趣,对写作的爱好。

语文学习,“听说读写”基本能力,都是很自我的事情。兴趣、持久的动力是基本的需求,会思考、善作为是学习能力的衍生和发展。

他听到了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