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服到旗袍的演变

2020-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慧自在的鑫悦

每个国家都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服装,从服装的面料、款式、色彩、做工等都能代表这个民族特有的审美。中国古代的着装演变男女是有不同的,女性自汉代后,服饰逐渐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称“两截衣”,穿袍服几乎成为男性的专利。到了清代,汉族女装依然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贵族命妇礼服外,寻常女子一般并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论贵族女性礼服还是寻常女子的日常服饰却都是袍服。

为什么从汉服--旗袍,在民国时期会盛行起来?是因为在长达近300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经习惯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历史记忆,在民国初期,穿旗袍的人开始出现的时候会给普通人一种这是“旗女之袍”的联想。民国旗袍风行的原因,有众多学者和当时的媒介认为,民国初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大量涌入,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开始蓄意效仿男子穿长袍。

张爱玲女士就曾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 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这种观点:“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 ”。

如何区分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20世纪20年代起,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旗袍发生了变化,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京派“中的京自然指的是北京,晚清时期,有人将旗装改良,让旗装进行收腰设计,吸收了汉族服装的立领,左右两面开叉,这时有了京派旗袍。京派旗袍和旗装还是非常的像,只是进行了改良。京派旗袍的滚边非常的宽,这一点尤其突出,京派旗袍非常端庄传统。长度过膝盖,比较保守,袖口也是。在花纹样式上选择的也是一些传统的牡丹、梅兰、青瓷等。颜色方面也是沉稳大气,非常端庄的色系,不会太艳。

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旗袍的在设计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大方展现女性身体曲线之美,海派旗袍与西方文化融合,在设计上将就体现女子的玲珑身材,将就若隐若现的妩媚含蓄,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半透明的或者镂空与旗袍相结合,逐渐种类繁多起来。到了30年代~40年代,走到了一个黄金时代,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从服装的改变,可以感受到各历史时期朝代的改变,小时候的我最喜欢拿个大方巾系在脖子上当成侠女的斗篷,模仿着电视里看到的样子跟一群小伙伴PK,现在想来还蛮可爱的。对于古装,我更喜欢满满侠义感的装扮,然而对于旗袍,想知道如何展现出京派和海派的不同感,且听明天细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