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光思考者

人类最可怕的一种品质,是伪善

2018-07-07  本文已影响236人  杨青木

仍记得一个搞笑的视频:老李发现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拿着棍子追着儿子打。隔壁老王看到了,好言相劝:“老李啊,感情是孩子自己的事,你就看开点吧!”

老李冷哼一声:“我儿子的男朋友,就是你儿子。”老王目瞪口呆,随即怒不可遏地抄起木棍往自家走。

搞笑的背后,讽刺的正是人们的伪善:你明明不认同同性恋,却又在他人面前假装自己是认同的。

《圣经》中被耶稣叱责过的“法利赛派”(Pharisaism),成为“伪善”的代名词:凡对宗教教义或道德规范假装遵守、而心里却不以为然的现象,都可以称作“法利赛式的”,即“伪善的”。

“法利赛式的伪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可以见到。所谓伪善,即是“在他人眼中显得善”。

被强迫的伪善

上面老王和老李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就很能说明这一点。老李起码还是赤裸裸的反对和憎恶,而老王所表现的,正符合伪善的心态:假装认同,劝他人认同,自己内心并不认同。

在普世价值观念下,表现出对同性恋的不满会引起大部分人的批判。那么对于本身并不认可同性恋的人来说,他表现给众人所看的认同就有伪善的因素。

对于一个清洁工来说,清理街道仅仅是出于义务,然而对此大肆宣扬“正能量”的却大有人在。舍勒批评康德的“义务论”是伪善的,就有他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是出于本意,而只是为了尽自己的义务才来做善事,那么他就坠入到了伪善之中。

现今社会中,你敢说“我反对同性恋”、“我不想夸清洁工人”,那绝对是会被口水淹没的。

这些社群的道德是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你的一个善举有可能不是出自本意, 而是来源于群体对你施加的压力,这种伪善,带有一种“不得不做”的意味。

功利性的伪善

一个人所表现的善良,也许是带有某种目的的。在你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手的人,不一定真想帮你,只是想让你看到他帮你的样子。

就像有些父母并没有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却总表现出一副模范父母的模样,为了让你记住要回报于他们。

如果一个母亲对自己子女表现的关心,完全是出于养儿防老的算计, 而非母爱,那么这种关心就是伪善 。

很多夫妻感情的伪善更为隐秘。在外人眼里他们是模范夫妻,关起门来过日子时,他们也是相敬如宾,偶尔有争吵但更懂的克制和分寸,女人对丈夫关心也有爱意。但她心房里住着的是另一个真实的男人,更有甚者,她只是把丈夫当作别人的化身。

男人的精神出轨后,给自已妻子买礼物下厨制造浪漫,只是为了自我安慰和救赎,与爱她无关。对离婚后的理性成本计算,让他们不敢揭掉面具,一直保持着心照不宣的平衡。

问问自己,你是不是真的爱对方?一辈子都在表演,不嫌累吗?

个人行为和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有些人常常会用伪善来保护自己。也许在班上举行对地震灾区的募捐活动,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放下几张百元大钞,就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善良”,可是他明明没有一丝对灾区人民的恻隐之心。

歌手薛之谦在综艺走红,正是因为营造了一个深情暖男、苦苦奋斗的形象。如今被曝各种劣迹,人设崩塌,也不得不说是自作孽。

带有功利性的伪善,迟早逃不过别人的眼睛。

批判他人的伪善

所谓批判他人的伪善就是:自以为义,评判他人。

我们往往轻敲几下键盘,就可以批评某个明星捐款太少,可以替受害者伸张正义。尤其是“围观者”不救人的新闻评论里,仿佛他在现场就会不顾尖刀,奋不顾身地大干一场。

看见有人落水,某路人不顾生命危险跳下去救人,事后被媒体大量报道。有些人会轻蔑一笑:“还不是为了出名?”

在伪善的人眼中,别人也永远是伪善的。

李敖曾经问著名作家三毛为什么去非洲,三毛说:“我很崇拜史怀哲,想要帮助那些黄沙中的黑人。”

李敖却更尖锐地问:“你说你帮助黄沙中的黑人,你为什么不帮助黑暗中的黄人?你自己的同胞,更需要你的帮助啊!舍近而求远,去亲而就疏,这可有点不对劲吧?”

三毛当时答不出话来,因为李敖这套道理看起来无懈可击,却是实实在在的批判伪善。

这个世界伪善的人很多,大约分三种:

其一,只说不做,对人布道,但自己却做不到;

其二,内心想的与外部表露的不一致;

其三,自以为义,喜欢论断别人,评判别人。

世道人心,说不清道不明,很难以善恶论好坏,很难以忠奸辨英雄。

人生如戏,都是演员。

正如丘吉尔所说:“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最卑贱的情感,就是伪善。”

- En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