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活着想法散文

感觉自己活着-161 家人

2019-08-01  本文已影响67人  疯狂的木叔叔

那一年,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姑娘来到家里,从那个时候起,就是全家的掌上明珠,自由自在的长大着。后来陆续又来了两个家伙,一家五口完完整整,但是日子却变得困难,如果能有多点钱就好了啊,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全家,父母为了养大三个孩子省吃俭用,也为了日子的清苦心力交瘁。每个人都是由孩童而青春而生育儿女而日渐苍老无力的,看到正在老去的妈妈还是经常战斗力拉满,其实在每次两辈之间的战争里她变得越来越弱势,教育的方式各有不同,年代的差异也特别明显,一家人,和睦也好吵闹也好,都是牢牢维系在一起的。人与人之间靠得太近都会有摩擦,有猜测,患得患失,一家人像一张网,网结的好,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人与人之间也总会有强势弱势的对比,即使大家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也需要有人配合和隐忍。看看自己的孩子,每天吵吵闹闹,口口声声讨厌你讨厌他,舍不得分开,舍不得另一个或两个受委屈,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和他们之间没太大的分别,只是父母一开始要承担家里的绝大部分责任,要尽心为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要用有限的资源使每一个都能走得长远,这背后,是关系的不公平,在中国的家庭关系里,父母成了最根本的弱势一方。人和人没有什么不同,孩子会受委屈,父母也会,孩子会发脾气,父母也会,在成为父母之后,为了孩子好是大部分父母直到最后都会坚守的准则,一个人全心全力为了另一个,付出所有,虽然不能作为为所欲为的根据,但是也是这险恶人世上值得嘉许的举动。

一家人的关系其实挺奇怪的,除了父母之间的结合可能有选择权衡的过程,父母没办法选择孩子,孩子也没办法选择父母,这就是一家人一直走下去的基础。牵系彼此的是血缘对吧,但是血缘实际上是根本看不到的东西,建立牵绊的,是孩子第一次看着父母,父母第一次看着孩子,之后每一天每一次接触,每一次互动,孩子一点点成长里父母的陪伴,父母一点点成长里孩子的陪伴,这种用时间酿成的牵绊,才是亲情的来源。于是即使孩子长大之后看着父母,他们的习惯、想法、做事方式等等都不认可的时候,其实回头看一下自己,本质上的习惯、想法、做事方式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那种从小到大的日夜陪伴,让孩子变成了父母生命的延续,而所有看起来不同的,都是表面的形式,不信可以试着列举一下:说父母暴躁的,表面再平和也会找机会火山爆发,说父母邋遢的,表面再整洁也会常常想要偷懒,说父母管得宽的,自己掌权后恨不得把全世界修理一遍,说父母抠门孤寒的,其实从小就知道一分一厘来之不易。所以放下那些表面的不同,看看自己的内心吧,父母看看孩子,孩子看看父母,都是同一个家庭出来的人,打着同样深的烙印,而两个本质相同的人,是最容易爆发矛盾的,当然如果都能让一步来看,也是最容易相互理解的。

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完美的人,物质和精神再富足的那些,性格里都是千疮百孔,这是上帝造人时候的设定,完美就没意思了。但是因为有父母和子女的设定,很幸运的可以找到几个陪伴你很久很久的人,大部分人都不是僧侣、哲学家或者高度精神病人,所以都带着数不清的缺点一起经营家庭,于是几十年里寒风刺骨、平地生雷,甚至刀光剑影。而人本身的设定是利己的,不可能因为为人父母就完全忽略到自己的存在感、幸福感等等,所以父母会抗争,会发火,为什么这些小兔崽子啥都不干脾气很大还要伺候他们,如果没有孩子,父母不会变成那样的父母,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第一个孩子,是加在父母心上的砝码,深深的压抑着父母追求自由享受的基本人性诉求,他们变得不可理喻,为了生活甚至卑微得有些可怜,但是身在社会底层的家庭就是在不间断的争抢和钻营中生存下来的。孩子眼里不那么高尚伟岸缺少贵族闲庭信步气质的那个男人和女人,是守护一个叫家的地方几十年都不曾懈怠的真的战士,他们也是人,他们在平常日子里的付出也许不值得大书特书,他们也会想养儿育女是不是应该要有回报,也会在某些激烈的冲突里面对儿女失言失态,也会对很多事心存愧疚后悔当初,也会发现自己错了过去的经验不太管用了,但是他们如果选择维持自己的尊严不向儿女低头,是不是也可以呢。

那个家里最大的孩子长大了,她经过了太多其他人没有经过的事情,受了太多作为老大被强加的委屈,她接受自己的命运努力和一切抗争,想让生活变得好也想让整个家变得不一样,但是要抗争的东西太多了,要打翻的东西也太多了。在外面风雨里越惨烈,越需要一个家可以休息疗伤,也越怕不被认可和言语行动上的疏离。其实,你在那里,家就一直在那里,缺少了任何一个,家就不在了,守住这个家是每个人最本能也最自觉的觉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