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亚和杜拉斯
安德烈亚和杜拉斯的故事。(已改编成电影)
1975年,戛纳“吕克斯”电影院在放《印度之歌》,电影放完后,杜拉斯来参加一场讨论会。扬安德烈亚坐在第一排,提了一个糟糕的问题,然后拿出《摧毁吧,她说》求签名。他说:“我想给您写信。”她给了他在巴黎的地址。她说:“您可以照这个地址给我写信。”扬安德烈亚写的是情书,一直写了5年。通过目标细分,当时扬安德烈亚唯一能立刻执行的小目标就是写信,其他不现实啊,一个屌丝哲学毕业生,要钱没钱,能接触的只有这样的讨论会,但是讨论会不是经常有,那么根据冠军数量级单爆客户,只有写信一条路。第二,为什么不说直接给杜拉斯写情书,而说写信,这个是登门槛啊,要是直接说我天天给您写情书,肯定没戏。
从扬安德烈亚的角度分析,他写情书的本质=一切成交都是因为爱,他爱杜拉斯的写作,自从他看了杜拉斯的书以后,再也不看别人写的书。关键词忠诚,一心一意=只爱一个=一切成交都是因为爱。从自身优势分析,扬安德烈亚年轻,时间多,哲学毕业,写作功底强,有冠军级习惯。从自身劣势作分析,屌丝气质。从对手劣势作分析,竞争者多,付出行动的少,坚持的人更少。从消费者角度分析,第一,杜拉斯单身,会孤独,第二杜拉斯脾气差,没有男人能受得了,因此坚持可以打动杜拉斯,这个需要数量级,第三,杜拉斯是作家,那么热爱文字的女人肯定会被情书打动。
从杜拉斯角度分析,她接受扬安德烈亚的本质=受不了孤独=被打动=渴望爱情=产生爱=一切成交都是因为爱,从自身优势分析,大作家,从自身劣势作分析,年龄大,不奢望爱情,没有对手,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她对扬安德烈亚缺乏信任,不相信他说的爱慕。因此扬安德烈亚制定了一个总目标就是一直给杜拉斯写情书,直到杜拉斯接受他。通过目标细分:
第一个目标:制定连续写30天情书给杜拉斯的小目标——结果:毫无反应(没有完成总目标),制定下一个目标
第二个目标:再连续写30天情书的小目标——结果:还是悄无声息(还是没有完成总目标)制定下一个目标
第三个目标:连续写365天情书的目标——结果:依然无动于衷,没有完成总目标,制定下一个目标
第四个目标:连续写2年情书的新目标——结果:还是毫无音讯,制定下一个目标
第五个目标:连续写5年情书的新目标——结果:终于有回应了,共同生活16年。完成总目标。
通过在实战中不断制定新目标,最后完成一定数量的小目标,5个目标,冠军数量级的执行,最后达成总目标。
通过市调,扬安德烈亚有个小插曲,有一天写信突然断了,这时杜拉斯不适应了,一下子若有所失,六神无主。她只有走下圣坛,屈就一招。她对年轻人递过这么一句话:“ 你是爱我的,难道不记得了吗?” 于是,信件又泉水般地源源不断。他也给她寄诗,但她要的是信,因为,她从没接到过如此美丽的信。在她眼里,信的美丽代表着情人的真挚。1980年6月,面对着这些美丽的信,杜拉斯坐不住了,她决定破例回答。她对扬·安德里亚说:“ 我活不下去了。我喝酒太多,为此进了医院,接受治疗。我不知道我喝酒怎么喝到这个份上?”因此这个年轻人走入了作家的生活,也走进了文学史。
整个过程中扬安德烈亚都在激发自身的优势——冠军级的习惯,充分研究消费者心理,针对对手劣势入手,一出手就是数量级,将总目标通过目标细分,分成第一个可立刻执行的小目标就是写情书30天,再通过目标细分,每天只关注今天的情书有没有完成,接着在实战过程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制定,按照循序渐进,不断提升,最后写了5年情书,感动了杜拉斯,这里面最厉害的就是扬安德烈亚抱着一切成交都是因为爱的思想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