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业长青
2012-12-12 22:33:13
其实这本书从刚毕业那会就在我的未读书单上了,既然刚读完《拖延心理学》,那么还是先把存货消灭掉比较好。
作者费了很大心思精选了18家长盛不衰的公司(书中称之为高瞻远瞩(Visionary)的公司),又费了很大心思尝试提炼它们共有的特质,并就此向有志于此的读者给出指导意见。听起来似乎跟市面上烂大街的各路管理成功学有几分神似,很无聊,甚至很扯蛋,但其实书中总结的内容极为精辟,并且包含了异常多的实例讲解,读来受益匪浅。
突然我很庆幸拖到现在才翻开这本书,如果不是有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我想读完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读书的过程中,感到脑子在飞速运转,思维激荡,有太多的感触想第一时间记录下来,自从入了kindle之后,这是第二次有这样的读书体验。上一次是读《失控》,不过当时读到一半很可耻地太监了,因为一翻开书脑子根本就停不下来,实在是太费神了。
高瞻远瞩的公司往往没有个人意志强势的领导人
书中原话是说从公司创始人开始,这些boss就不是负责“报时”,而是负责“造钟”,为了百年基业,boss个人的锋芒自然会收一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因为人们通常会把高瞻远瞩的公司和高瞻远瞩的个人混淆起来,觉得最nb的公司必然拥有最nb的boss。
现在中国主流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几乎都特别强势,公司的风格基本就是boss个人的风格。以前读《浪潮之巅》的时候我就非常期待,当这些创始人都渐渐离去之后,身后的公司会有着怎样的表现。其实用不着等那么久,看看乔布斯离世后的苹果就知道了,今天的苹果用股价就可以告诉你什么叫过山车,曾经跟同事扯蛋后得出一个共识,就是苹果现在完全是在靠惯性往前滑行,肯定还能火几年,但也只能再火几年。你可以说这是物极必反,因为乔布斯在世的时候确实做得太绝,个人意志发挥到极致,完全看不出对公司有什么长远打算,至少从这一年多库克的表现来看是这样的,两个人的经营策略以及产品风格完全是反的。插句题外话,大老爷们这么折腾,做平台建生态圈的公司此起彼伏,其实最苦的是做客户端的码农。
再看书中举的一个公司以外的例子,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致力于制订一套能够流传百世的社会制度,而他们自身的知名度则远不如后世的林肯、罗斯福。于是对我这样的旁观者而言,今日的美国大选看上去相当无聊,正如《民主的细节》一开篇就谈到的,仅就国内事务来言,两党竞选时抛出的执政噱头大都集中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比如同性恋合不合法、要不要给非法移民发驾照等。表面上这是一个很2b的制度,看上去似乎是双方的候选人都没什么本事,只能纠结在细节上小打小闹,选民也大都头脑简单,反正选谁都差不多,那谁刚好戳中了他的G点就选谁咯。而事实真相是,正是由于建国先贤们定好了一套高瞻远瞩的游戏规则,加之多年完善,美国的整体社会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今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小修小补,由此保证了核心政策的连贯性和可持续发展。两党的政见日趋统一,这正是民主的含义。
高瞻远瞩的公司拥有超越利润的无上追求
说到核心政策,对公司来说应该称之为核心价值观,这是高瞻远瞩公司的命根子。
有什么能比赚钱更重要的?作者特别指出,没有真理一般的标准答案,不同的高瞻远瞩公司往往拥有不同的并且通常是多项的核心价值观和生存目的,比如默克制药做的是“保存和改善生命的事业”,沃尔玛视顾客如上帝,索尼和波音则要做领导行业的先驱。如果非要说出一项它们的共同点,那就是核心价值的真实性。空喊口号傻子都会,只有说得出做得到,并且还能百年如一日地持之以恒,那才叫追求。例如现在的公司都热衷于谈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炒炒也就散了,远远达不到像默克和强生这样把社会责任感作为首要准则刻入企业基因的境界。刚好上周末看了会非诚勿扰,有个当年成长艰辛的北漂,工作后在月薪6k的情况下坚持每月捐出40%的收入来回报社会。唯有在自己还在奋力求生存的时候就坚定不移的超越名利的追求,才是真正的无上追求,人是如此,公司也是如此。
这里必须要提到码农们很熟悉的那本神作《浪潮之巅》了,吴军多次强调IT公司的传统基因是如何成为了它们赶上下一波技术浪潮的绊脚石。这个基因纯粹只是指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吴军直接把这个概念抛出来,而没有提及基因的来龙去脉,连他自己都承认这种论调太宿命论了,当时读来总让人觉得是隔靴搔痒,一知半解。而《基业长青》则触到了形成公司基因的背后推手,即公司在业务之上的核心追求,换句话说,所谓的业务基因只是核心价值观在某一时期的外在表现。所以其实业务基因不能算是基因,因为对高瞻远瞩公司而言,核心价值是不可撼动的定海神针,而业务是可以根据外部条件随机应变的。
高瞻远瞩的公司勇于拥抱变化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断蹦出一个公司的名字,没错,看到“拥抱变化”这个词你一定知道就是阿里巴巴了。因为它的诸多特质跟书中解读的多家高瞻远瞩公司都有着极为惊人的契合,以至于我怀疑这本书是不是马云当年的创业宝典。例如阿里要做102年、跨越三个世纪的企业,阿里的使命是为中小企业而生,阿里奉行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阿里拥有业界最偏执、最洗脑的企业文化,当然阿里还有称为"六脉神剑"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便是拥抱变化。
《浪潮之巅》中写到,摩托罗拉在移动通信技术从1G发展到2G的浪潮中固步自封,而IBM和3M则是在不断蜕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常青树。有意思的是这三家都入选了《基业长青》提名的高瞻远瞩公司,关于这一点后文还会提到。要做成延续百年的基业,核心根基不可动,业务却不可不变,不变必死。关于这点,作者发现了两个出人意料的现实:一是高瞻远瞩公司的创始人往往不是人们惯性思维中所认为的那样,一开始就把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规划得井井有条,相反,他们往往都没想好该做什么产品才能让公司顺利地活下来。二是对高瞻远瞩公司在历史上的屡次转折腾飞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产品,往往都来自无意中的灵感或发现。对这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在这点上个人跟公司非常相似,改变你人生轨迹的最重要的机会,往往都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
高瞻远瞩的公司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书中说高瞻远瞩公司都怀有务实的理想主义,既有崇高理想,又脚踏实地。类似地,高瞻远瞩公司既看重长远投资,又要求短期业绩。这不是中庸之道,而是两边都要做到淋漓尽致。非常有意思的是,作者挑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来诠释这个道理,阴阳看似不可调和,但实则可以兼容并蓄,同时又泾渭分明。我国学小白一枚,也不知道作者这么解读合不合适,反正听上去有点精神分裂的意味,但要是没有这种不信邪的偏执劲,还真就做不出这样的成就。
高瞻远瞩的公司并不是完美的雇主
目前为止我表现得非常像是阿里的五毛,以及成天把美人希挂在嘴边的美狗,呵呵。恰恰相反,我虽然由衷地景仰阿里为中国经济所作的贡献,但校招时拒掉了阿里的offer,现在也依然没有任何兴趣。至于美帝,纵是我再认可他家的价值观,还是觉得在瓷器国呆着更习惯。就像《粉丝力量大》里说的,粉丝可以喜欢一个明星的一切,但如果非要想着嫁给他或是把她娶进门,那叫有病。
虽然我前面喜欢用人来和公司类比,但公司和人毕竟是两个概念。作者提到,高瞻远瞩公司的工作氛围如教派一样极端,只适合极度符合并认可其核心理念的人,换句话说,你在里面呆着要么爽得要死,要么难受得要死,没有第三种状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我不喜欢也不想去适应阿里的企业文化,同样的,我不喜欢也不想去适应美帝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们的欣赏,就这么简单。
实践/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前段时间在多看书城上拼命地买书,能第一时间读到新书甚至是尚未付梓出版的手稿,总觉得很爽。但最近突然发现还是品味经典更有味道。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跨越时空、历经世态变迁还能激起读者共鸣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佳作。那种阅读的畅快,以及对作者的景仰,唯有亲身体验才能理解。
《基业长青》成书于1994年,18年后,书中提到的公司现状如何,是否真的就依然个个长盛不衰?拿码农熟悉的科技公司来说,当年作者还在为IBM刚请来的外来和尚郭士纳捏把汗,今天的IBM早已华丽转身,稳步续写传奇。不过其余几家就没这么好命了,今天的摩托罗拉早已一分为二,其中摩托罗拉移动还不幸沦为了谷歌的专利提款机,尼玛这禽兽连Nexus系列的亲儿子都不让人家生啊;今天的惠普还在苦苦寻求转型,WebOS几乎就是胎死腹中,是否肯壮士断腕卖掉PC部门还未可知;今天以索尼为代表的日系电子巨头被三星打得满地找牙,大伙去日本旅行也早就没有淘数码装备的动力了。
事在人为,在如今这个疯狂变化的世界里,再伟大的核心价值观也不见得能原封不动地传承下去,也不是所有高瞻远瞩的公司都能顺利赶上技术发展的浪潮。曾经的摩托,还有着建造铱星系统时的意气风发,但正如《浪潮之巅》的感叹,成功的产品不外乎来自于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铱星计划的过分超前注定只能以悲剧收场。曾经的索尼,就跟乔帮主在世时的苹果一样,坚持要做行业的先驱,做用户想不到的而不是做用户想要的,而如今的索尼已经看不到任何业界领导者的气质。这有内部的因素,例如老板太2,例如没跟上时代变化;当然还有外部的因素,《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中就提到,过分强势的日本电信运营商,直接把生产手机的几家电子巨头给搞萎了。
我非常期待,如果作者有兴趣写一本《基业长青2》,这18年来有多少曾经或正在如日中天的公司会闪亮登场,而作者对原书中赞誉有加但如今因偏离航向而风光不在的公司又会有怎样的解读?当然我还没看作者后来在2001年写的《从优秀到卓越》,不知道书上有没有提到这些。
作者在第一章里特意关照,不要“盲目而毫不质疑地接受”书中的观点。虽然作者说自己不是卖大力丸的,但从章节的标题就可以对作者的观点一览无余,把这么宏大的一个选题浓缩得如此简洁明了,其实它还是大力丸嘛。至于有没有效,就像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虽然本质上都是试出来的,但你总是能找到其中的规律。
明事理,很容易;知行合一,真的很难。
后记(2012.12.23):
今天去书店,正好翻了翻作者柯林斯的三本续作:《从优秀到卓越》,《再造卓越》,以及最新的《选择卓越》。时代确实不同了,作者提出了诸如”10倍速公司“这样的新概念,并且也逐渐在强调,现实中其实几乎不存在能够持续长盛不衰的公司,即使是书中提到的公司也不例外,但这并不代表之前的研究成果有误,只不过是这些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偏离了航向罢了。作者终于点明了自己一贯的研究重心其实只是伟大公司最辉煌的那一段时期,感觉在努力淡化《基业长青》的大力丸形象,呵呵。
《再造卓越》很有意思,换了个思路,专门讨论公司是怎么萎掉的,特意提到了摩托过于自大的铱星计划,以及德州仪器果断的咸鱼翻身(它在《基业长青》里被安排在苦逼的对照组)。另外其中总结的若干条导致公司萎掉的特征,怎么看都像有某厂的影子,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