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概念
人们活在世上,穿衣、吃饭、住房、行路是生活的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居住条件成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仅居住面积要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要求。住房改革以前,我们居住的房子一般都是所在单位福利分配,一九九二年,我有幸分到了一套简易楼房的三十多平方两居室,那时候,能够住进这样的房子已经是很好的了,因为很多同龄人还在租房居住,或者和父母家人住在一起,房屋样式虽然老旧,但是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墙壁用石灰粉刷的平坦而洁白,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满足了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1998年下半年开始,企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当时,我居住的是单位的公有住房,按工龄分配给我的一套65平米,两室一厅的。按月缴纳固定十五元租金,感觉还不错。单位实施房改,让我缴纳两万元,标准价购买住房使用权。以此为标志,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没有人可以例外。老百姓开始进入买房时代。
随后,单位又通知,再交四万元购买全部产权,可以选择性购买。我想,既然已经购买了使用权,我就有了终身的居住权,我居住的面积,在当时同龄人中,已经相当于小康了,何必再花钱购买全部产权呢?
转眼到了2002年,单位又盖新住宅楼了。我换了一套100平米的住房。这一次必须购买全部产权,加上之前缴纳的两万元,一套全新住房花了九万元。从这时起,住宅演变成了个人消费品,成了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商品化就此在全国铺开。就连国务院所属的“建设部”都更名“住宅和城乡建设部。”银行也推波助澜,开启了房贷时代。
房改前分配住房基本是体现为按级别,工龄,年龄供养人口等条件,论资排辈。这种形态包含了复杂的阶层结构,而在此之后,作为商品,以金钱衡量居住水平,房地产成了一个富裕阶层的容器。两极分化体现在居住条件上,已经无从说起,因为你不知道豪宅里面,人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然而,房地产却成为了阶层分化重组的催化剂。
人们开始倾其所有,甚至不惜贷款,按揭,去购买那些被冠以名苑,花园的商品房。挖空心思地设计自己理想的生活,抛弃朝夕相处,住了几十年的邻居,搬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求得寂寞而冷清的一份安宁。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你住的房子比别人的好。
人们的观念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见了面就是一句:“吃了吗?”如今见面也是一句:“买房了吗?”同样的一句问候,那可是天壤之别啊。过去以温饱说话,现在以房产说事。房价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主要话题。
不管你有没有买房的打算,都会去关注房价的涨跌。房价俨然成了国民经济的风向标,成了牵扯到国计民生,千家万户的头等大事,几乎所有人,都在算计自己所住的房屋值多少钱,一夜之间,很多人都成了吃糠咽菜,穷的叮当响的百万富翁,我也不例外。
随着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又开始筹划购买第二套,第三套房产。这也催化了房地产租赁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周围的人,也都做了房东,出租自己的闲置房屋。或许是数学底子太差,我到现在都没有计算清楚,购买商品房出租,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成本。
按照国家目前已知的规定,住宅的使用权是七十年,如今有能力买二套房的人,估计年龄都在四五十岁了,抛开自己不说,就算你是买来给二十岁孩子准备继承的,以目前的现状计算,到你儿子八十岁才能收回成本,还不算这其中出现的维护费,装修费,物业费等费用,有生意,有外快的暂且不算,就工薪阶层而言,省吃俭用买房,我觉得不划算,但是买房子置地,是古老的习俗。
房地产企业通过IPO公开发行股票或借壳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盖更多的商品房出售。很多房地产公司开始争相囤积土地,这就产生了天价拍地和“地王”,他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超额利益,不惜通过捂盘惜售,控制房源,助推了房价高企。
我国房地产发展鼎盛时期的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央行都出台了相关政策,降低存贷款金融利率、减免税费、降低房贷首付。10月27日起,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优惠下浮30%,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0月22日宣布,决定对个人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南方出现了通过银行贷款买房的“炒房团”。
由此,中国房地产的发展态势,让所有人跌破眼镜,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刺激政策,房地产行业借着大量信贷等优惠政策、过山车般蓬勃发展,并一直持续至今。中国开始进入了房地产经济时代,房地产市场就像菜市场一样,进入了千家万户的视线,房地产也顺理成章的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必备话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我的这一套住房价值将近翻了十几倍,也就是说我的财产性收入达到了将近百万,将原来的房屋逐年折旧,最后只剩下残值变成了升值。这对于我的生活,又有什么改变呢?
我们这些普通的工薪阶层,现在面临的是要支出孩子高昂的教育费用,医院看病的高价药费,物价高居不下,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看似玩笑的菜价贵,困扰着普通百姓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坐拥百万,也算小康,却要省吃俭用,依然挣扎在贫困生活的边缘,始终无法改变。
我不想用辛勤劳作赚来的钱“购买”本不属于我的房地产。我手里看似有价的房产,却换取不了金钱,它只是百姓心里“无法变现的美梦”。我总不能把住房卖掉,揣着百万现金睡在马路边上吧?或者我可以去租房居住,那样我就真正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家寡人了。
如今是房地产经济时代,没有哪个丈母娘愿意把女儿嫁给一个没有房产的人,也没有哪个女人愿意跟着你过流离颠沛的租房生活。安居乐业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有人会说,你可以挣更多的钱,买更多的房子,试想一下,如果都能做到那样,中国就没有普通百姓了,人人都是名车豪宅,现实吗?
有人说,是丈母娘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好像有点道理,不管对方家里有几套房产,哪怕是不要彩礼,也要有一套新房子。这是面子。就是这点面子,让多少普通家庭把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金钱,心甘情愿的送进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腰包。看看中国福布斯富豪榜,房地产商占了多少席位,就知道老百姓微薄的面子,给了富豪们多厚的里子。
即使如今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大部分普通阶层的老百姓,也是只有一套住房,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到了年老体衰的时候,只能卖掉最后的希望,把钱交出去,寄居在养老院,度过余生,我们最起码还能给子女留下住房,不至于让孩子再为房价煎熬。
走在路上,地铁里到处几乎都是给我们手里塞售房广告的人。无论春夏秋冬,总是有年轻人站在街头给人们派发这样的广告。我在想,他们要站在马路上派发多少年广告,才能够买到广告上印着的某一个户型。
试想一下,餐饮服务行业的服务员,衣着满是油污的工人,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他们要省吃俭用多少年,才能买得起动辄几百上千万的商品房。几乎每个想结婚,或者即将结婚的年轻人,首先考虑的就是买房,拥有一套房产好像已经成为普通人最廉价的尊严、感觉拥有了房产,也就拥有了幸福!
把普通住宅定位成商品房,本身就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商品是什么,商品指专门用来交换的产品。把牵扯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定位于用来进行价值交换商品,加剧了社会矛盾、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加速贫富快速两极分化,让年轻人无法安心立身自己的事业。促使经济发展脱实趋虚。普普通通的人,是否都能有尊严的生活着,好像房地产成了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给了房地产精准的定位。明确了中国楼市今后发展的方向。“房子是用来住的”,就是使房屋回归其应有的居住使用功能。但是,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土地交易掌握在政府手里,如此下来,看房价还要怎么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