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还是做不感兴趣的工作?
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叫做“做自己”。当然,我们也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叫做“别把你的兴趣当做职业”。那么,我们该怎样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呢?
第一次画,见笑了做自己肯定就是意味着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别把你的兴趣当做职业”也就意味着做一份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
说实在的,我一直的论调都是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我的价值观,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信条。可是,我发现很多时候,这是一个比较死板的信条。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么死板性的东西。不是一就是二,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喜欢就是讨厌。在我们以前的认知里,总是把这个世界当做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来看待,可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越来越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而佛法的诞生就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叫做中道。而后来儒家的中庸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以前,我们处理事情,总是有一个原则,当你确立了一个原则之后,就必须按照这个原则行事。当你做的事情没有按照那个原则去做的时候,可能就会产生言行不一致的感觉。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以前确立的原则标准去解决,难免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
因此,这样就要求我们以一个混沌的、随机的、多变的思维去解决他们,而不是死板的套用你原来的思维模式。
就像以前,我确立的原则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凡有自己不喜欢的都不去做。可是正因为这样的思想存在,造成了很大的问题,甚至影响了我的命运轨迹。
当然,也是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发现所谓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在逃避你的弱点,也就是不想去面对你的缺点。例如,你对某一个东西感兴趣,那肯定就意味着你在另一方面并不擅长。就像我一样,我比较喜欢的是自由,也就意味着对那些工作地点比较固定的工作不感兴趣。但其实,这正是你的性格里面所缺失的那部分,也就是没有耐性,而这也正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那我们是不是不要做自己呢?是不是要用毕生所有的精力去弥补你的缺点呢?当然不是。我以前给减肥的学员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叫做最小阻力之路,其实它的意思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庸之道。
就是不以任何一条原则作为解决问题的标准,而是非常随机应变。既可以是高傲的,也可以是谦卑的;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直觉的;既可以是自律的,也可以是自由的。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说明伟大作家的直觉与伟大数学家的发现,能达到同样的深度:
“同时葆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就像那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与“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就是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反抗与顺从的关系。当你选择做不感兴趣工作的时候,就是一种顺从的状态,顺从这个社会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当你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意味着反抗,反抗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念。
而这些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就像有的朋友喜欢写作,想要当作家,但是真正的作家为了让作品有一个好的销量,也要面对不喜欢的推广工作是一样的。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非得选择一个特定的原则作为标准,而是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而这种状态,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正念的状态。那就是每时每刻用觉察的心态去做事,带着不评判的心态去做事。例如,你选择的是自由的事业,当然也要能够做到自律才可以,否则就做不成自由职业。
就像我曾经一样,厌倦了固定工作的状态,而选择了自由职业。既然自由了,那就意味着一切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就这样,我慢慢染上了喝酒的习惯,每到中午就来上几杯白酒,然后晕乎乎的睡上一觉。本来说好的晚上不喝了,要把今天的工作做完了,可是到了晚上又控制不住自己,干脆再来一杯,就像一首歌里唱的一样,喝了这一辈还有一杯。就这样,一天什么也没有做就过去了。
突然有一天,我感觉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些解决方法,就这样慢慢踏上了心力探索的道路。
生活中,我们的很多困惑与焦虑都是因为你想要的与现实生活中的行动没有保持一致造成的。而你想要的东西往往又受到你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这也叫做元认知。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曾经非常笃定的观念,现在去改变了, 曾经想要的东西,现在改变了, 而这就是你元认知改变的结果。
所以,真正的中庸就是能够做到不偏不倚,能够根据当时的情景处理问题,而不是一根筋,一路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