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累惨了却不自知,也许可以试试。。。
1
柳比歇夫在《奇特的一生》中提到一条自已的行动法则:在感到疲劳前就进行休息。当时对这条法则印象很深,但自已实行做下来却发现不如人意。
我往往不是在“感到疲劳”前就进行休息,而是已经“累惨了”才想起来休息。但此时身体和精神都到了比较疲惫的状态,往往需要花费更久的时间才能恢复。
比如,最近工作上突增临时事项,需要加班才能完成。加班直接导致回家时间变晚,挤占原本计划的学习和家务时间。为了完成预定的任务,只能晚睡。晚睡就起不早,第二天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一开始我或许还能凭储存的精力勉强早起,支撑几天。但时间一久,就开始出现各种疲态。不得不完全放空休息。但连着休息几天后,要再回到规律的学习生活状态又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重新进入状态。如此循环数次,感觉得不偿失。
这时,我方想起“在感到疲劳前就进行休息”真乃铁律。如果能在感到疲劳前就进行休息,身体和精神就可以及时恢复,调整的时间也会相应的缩短,就不至于出现整个节奏被打乱的状态。这也符合系统稳定运行的原则。
2
那为什么我就意识不到自已疲劳了呢?
这时我才惊觉,意识自已将要“疲劳”是一种很高级的预测感,是建立在对自已身体、精神状态都非常了解的情况下方可达成的状态。身为小白,一时之间可能很难这么准确的感知到内在状态。
那么,我是否可以通过过往的疲劳经历回顾,提炼出一些外在疲劳的预警指标呢?
接下来,我试图从几方面来规划我的“疲劳预警系统”
1)睡眠时间
设定原因
对我来说,一天至少要保证7小时的睡眠时间。考虑到睡前的磨蹭,设定为7个半小时比较合理。
除了总量上的考量,入睡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如果我错过了入睡时间点,就很难睡着,因此必须规律作息。
设定指标
准时入睡,睡眠时间为7-7.5小时
监控工具
time meter时间APP,监控总睡眠时间;日结周结回顾分析。
2)饮食规律,健康
设定原因
当我精神状况不佳时,我就会更想吃甜食、油炸物品等高热量食物。而进食这些高热量食物,一方面会提高我的升糖指数,身体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来代谢,囤积脂肪;另一方面吃完这些食物后,人反而会更加的发困,疲惫,想要进食更多的垃圾食品或是睡觉。
设定指标
以粗粮替代细粮,不外食。
周饮食花费在100元以内,没钱就无法购买零食。
保证上下午的健康间食
监控工具
“随手记”记录花费;“梦畅闹钟”提醒间食
3)定期运动
设定原因
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的话,能够让自已短暂的从工作状态中脱离出来,让眼睛得到休息,同时快速的恢复精力。
过往的实践表明,当可以按时休息时,下班后没有那么的疲惫。反之,当沉迷在工作状态中不愿休息时,下班时往往是散架的状态。
典型的只顾眼前,不管长远。
设定指标
每工作1小时进行10分钟的工间运动。
目前在做的是 寿关顺撑筋拔骨功,密码sgs。(在上海的小伙伴可以周六日早9点去中山公园大草地边找寿老师学习)。
监控工具
“梦畅闹钟”每小时提醒一次
4)远离手机、微信
设定原因
一开始看手机、看微信就容易消耗时间、精力。拿起手机前想的都是看一下就好,拿起手机后,1小时都没放下也很常见。
很幸运的是工作上的联络不太用微信,所以微信于我的必要度不高,是可以不需要经常去看的。
设定指标
每天只可看3次微信,早上不看微信。
监控工具
“ quality time”统计微信使用时间,纸面记录使用次数。
纸面记录同样可以用于工间运动、间食的记录。到办公室后,拿出一张白纸,写上工间运动,间食、微信这三列,完成一次就在后面记录次数。每天结束后,拍照上传到印象笔记即可。
3
以上是关于“疲劳预警系统”的设想,接下来准备试行一段看看。
通过一段时间的行动,应当可以检验出这个系统是否运行有效,或是有需要调整的地方,这都有待于时间检验啦。
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我好像都把自已生活搞得很复杂,规划了各种系统。其实这都只是尝试过程中的产物啦。
最后的结果,我想一定是找到适合自已,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毕竟,任何系统如果需要很大的运行成本,那它必然不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PS: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我自身是属于比较容易疲劳的类型,所以很有必要去提醒自已注意休息。活力宝宝们又是另一种状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