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活解《论语》学习国学与传统文化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2·11】——温故知新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116人  教育参悟人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善于温习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或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这样才可以担任老师啊。”

【感悟】

一、“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温故知新”中的故:指学习过的知识、曾经历过的事情、留在脑海中的意识。

留在脑海中的意识,有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也不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无意识记的内容是构成经验的重要部分,在我们有意识地面临某些情境、处理某些问题时,能作为已有经验起帮助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所做的工作,会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理、行为上发生变化。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会在无形中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使其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有意识记指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过程是在识记目的支配下进行的。

但是,上帝在造人的时候,给人赋予了记忆功能,同时又搭配上“遗忘”,来锤炼人的悟性。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回忆和再认有错误的现象。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过程在记忆的不同阶段都存在。

善于感悟的人,会逐步发现,在识记材料后,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学习,以重学时所缩短的时间和次数为指标发现,在识记之后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量比较大,以后逐渐减小。即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但在有关刺激的作用下,会激活痕迹,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便以回忆或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

“温故知新”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迸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对前面学习的加深和补充。孔子的“温故”贵在“知新”,不是僵死的、固执在过去,而是能更好地认识现在或引领未来。

本章体现着孔子将自己学习的技巧推心置腹地传授给学生的真诚。结合【1.15】、【7.8】、【7.24】等章,我们更能体会孔子的为师风范——对学生毫无保留。

温故知新不仅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而且体现着孔子重视创造能力与创新的精神,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创造力,“创造力”从何而来?就从“温故知新”而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温故知新”!

二、温故知新,为什么就可以为师矣?

朱熹《四书集注》解: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1.学习,最重要的是获取心得、逐步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无师自通,就可以做自己和别人的老师了。

2.是孔子对老师高标准的要求。能够“温故而知新”,表明你真有所得了。你讲出来的不是单纯的鹦鹉学舌、记问之学,是你联系现实用心的感悟、真正在力行当中的收获,分享你的体验,分享你的新悟,对当今和未来有引导意义的,这样才能无愧于“师”。要做人师,就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3.是对弟子高标准的要求。孔子对他的弟子,都寄予很高的希望,希望他们有真才实学,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书橱”。一些学生对知识的日积月累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总感到路途遥远,可望不可及,便失却了继续下去的决心。那更不可能为师了。

《汉书·萧望之传》:“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於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与参政事。”

《汉书.卷十.成帝纪》:“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於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文明小史.第二十五回》:“起先教他经书,不上一年,温故知新,五经均已读熟。”

这里的“温故知新”,可以触类旁通,从另一个角度谈了对学者的促进作用。

三、孔子是怎样“温故知新”的

我们不妨来看下面一个有关孔子“温故知新”的故事:

孔子29岁时,专赴临城,拜鲁国的乐官师襄子为师,请教有关弹琴的学问。孔子有着很高超的音乐天赋,一首新曲,才弹了两天,就已弹得娴熟,师襄子点头赞赏说:“所有技巧你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

孔子回答说:“我的指法、技巧虽已练熟,但尚未领会此曲的志趣神韵,更未体察到曲作者的为人,想像出其风貌特征。请容我再练三日!”

又过了几日,孔子在弹奏中,由于受到乐曲的感染,有时进入深沉的思考境界,有时感到心旷神怡,胸襟开阔。他激动地对老师说:“我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人了。那个人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瞻远瞩,性情温柔敦厚,好像有着统治天下的帝王气魄。除了文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

师襄子闻言,连忙从坐席上站起来,向孔子施礼说道:“我的老师传授此曲时,正说此曲为文王所作,名《文王操》。仲尼,你真聪明过人,一下子便悟到了周乐之精义!”师襄子说,音乐的希望在孔子,天下的希望也在孔子。

孔子说:“全仰仗夫子教导!要学技艺,无名师指点,如在黑暗中摸索;一遇名师,便蓦然出洞穴,眼前一片一光明。孔丘不虚此行,明天就要告辞了。”师生二人依依话别,舍不得分开。

孔子“三十而立”,“温故而知新”也是功不可没,从不断学习前人的智慧中,有新的发现,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孔子知识的广博,源于“温故知新”;孔子能成为三千弟子追随的教育家,也得益于“温故知新”,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重复讲述,学生的提问也会促进孔子“温故而知新”。

四、活用“温故知新”

活用“温故知新”也增强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年来,我也一直在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有一次,有一位家长非常痛苦地对我说:“彭老师,您快救救我吧!我遇到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这半年,我被孩子折磨得活不下去了!”

她说:“已经半年了,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儿子就不睡觉了,不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就是哭,我和他爸已经被他折腾得神经衰弱,孩子已经三个月不上学了,我也不能上班了,更严重的是,儿子现在动不动就说我不想活了!我好害怕,真是没办法了!”

我问:“你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了吗?”妈妈说:“跑了很多医院,都没有检查出问题。”

我说:“那你分析一下,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

那位妈妈说:“儿子小的时候,我们大人觉得他特别好玩,常逗他打爸爸,打妈妈,他那软软的手打在我们脸上,感觉很舒服,一家人也很欢乐。没想到,孩子都上二年级了,仍然喜欢打我们。有一次,儿子把他爸爸打得很疼,他爸爸随手扇了儿子一耳光,可能打得太重了,脸上出现了通红的手指印,流了很多鼻血。从那以后,儿子就开始折腾我们了。”

通过家长的“温故”,我知道了造成问题严重的原因,首先是家长的问题,你亲手培养了孩子打人,现在又谴责孩子,孩子当然不服气。原因找到了,心里就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那位妈妈恳求我说:“彭老师,我能不能把孩子带来,您看看!”

我说:“这样不行,因为你已经带儿子看过许多医生,而且孩子走到这一步,也是你们教的,儿子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他不是器质性的病,而是“心病”、“装病”,故意和你们作对。如果你带儿子到我这儿,他还是抵触,还会“装病”。当一个人带着抵触情绪的时候,说什么他也是听不进去了。”

那位妈妈焦急地问:“彭老师,那怎么办呢?”

我说:“还是我到你们家去吧,我们成为好朋友,你问我最近干什么?”我知道孩子是很喜欢“偷听”大人说话的。

到了她家,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门开着一条缝。

我和孩子他妈聊起我正在给孩子们讲《弟子规》,讲了好几个孩子的变化,他的儿子在他房间里“偷”听着,听着、听着,突然哭了起来,对妈妈说:“妈妈,以前都是我故意气爸爸的!”妈妈也哭了,搂着儿子说:“儿子,妈妈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

母子相互为对方擦着眼泪,儿子说:”妈妈,我以后再不气你了!”第二天,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儿子一晚上都没闹。

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是因为我遇到很多家长的无奈。孩子的一个小问题,可以拖好几年都得不到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关键是家长不善于从“温故”中,准确分析。找出问题的因,找出以前的方法为什么没能解决问题,然后就会生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不再让情绪牵着走,不再浮躁,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我们不妨现在就行动起来,找一件最应该解决而又久拖未决的问题,来一个成功的“温故知新”。

学习《论语》可以明心见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关注《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

如果希望能系统地看到“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汉字活解”。谢谢大家助力!

希望进来关注的朋友,不要只是看看而已,写一写在你心脉上的那一点触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