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3说秦孝公(读书笔记)
大秦帝国十大本,总算读完头两本《黑色裂变》。秦国作为一统大中华之第一国,其从西北荒芜之地崛起之路自然有看头。《黑色裂变》就是从秦孝公(嬴渠梁)接手一个多年征战、积贫积弱的秦国讲起,讲述了如何应对东方六国灭秦联盟,与商鞅肝胆相照共同铺就秦国的强盛之路的故事。
《大秦帝国》之一《黑色裂变》商鞅变法如此巨大复杂,又如此成功有效,勾起了我一探究竟之心。此篇笔记则关注怀揣治国方略入秦的商鞅,是如何成功地把大老板秦孝公从陌生人变作坚定的同盟军的。
商鞅原名卫鞅,在秦变法业绩赫赫之后封商地始称商鞅。
一、考察民情三月
秦孝公继位之时,其父辈尽举国之力打仗抢回东方命门函谷关。孝公却决定将其割还给魏国,只求喘气之机。可见当时的秦国已经穷成了什么样。秦孝公胸怀大志,向天下发求贤令,卫鞅应令入秦。
作为神秘高师调教出来的名士,卫鞅满腹经纶在魏国却未得重用。话说他也没看上外强中干的魏王。好不容易看中秦国,大老远地跑来了,应该马上去见秦王述国策吗?
很多时候变革要内部找人来管,原因就在“熟悉实际情况”。
卫鞅报到之后,放着秦王身边的亲信推荐不用,却跟所有入秦士子一起,应要求去民间考察民情。
别的士子大都假模假式在县城附近游荡应付差事,他却偏要深入边远偏荒之地认真体察。别的士子大多草草结束,他却做足整整三个月。
当他历尽艰难回到咸阳时,他已不再是徒具理论的名士,而是深知秦国民情民意、要害何处的变法推手。其施政纲要(强秦九论)极具针对性,深得民心。他在面见孝公时,甚至能用秦国民歌唱出民众心声,唱出孝公都不知道的民情。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秦民歌
任何的变革策划都不应该是闭门造车。充分了解变革环境之后,针对性地调整方案,才能有的放矢。
二、士择明君三说孝公
卫鞅三月考察归来,对民情有了充分了解,对治国方略及在秦国如何落地也已胸有成竹。他应该马上面君献宝,一股脑端出来干货吗?
我们有时候看到问题看到解决方案,于是迫不及待地给人提建议。对方的反应看上去不错,但却迟迟不见行动。为何?
君择名士,士也应择明君。辅佐可辅佐之人。
“今怀有稀世珍宝,应如何寻得识货买家?当先示劣货,后出珍宝。”
卫鞅盘点天下治国学说派别,决定先从“王道”说起。于是便有了第一次见孝公,贩卖王道之德政。孝公不耐烦地离去。
除了被摒弃的王道和真正想贩卖的法家,天下还有道家、儒家、墨家等。除了墨家明显不现实之外,孝公会否对儒道感兴趣?于是又有了第二次见面的儒道之说。又都被孝公狠狠地批判。
帮忙联系安排见王的景监顿觉无比尴尬。卫鞅却大喜,言,“先示劣货,后出珍宝”,进而有了第三次见王,才开始真正的进建。
士择明君。
--ta也认为有问题吗?ta对解决问题有决心吗?
--你看到的问题,也是ta的问题吗?
--你的解决之道,是ta认同的解决之道吗?
任何一点有偏差,都可能让你的一腔热忱付之东流。
三、变革平衡公式游说套路
现代变革管理理论中的变革平衡公式: D 不满情绪 x V 变革愿景 x F 初步实践 > R 变革阻力。DVF任何一项趋零都会导致变革失败。
第三次进建,卫鞅的解说路线完全符合现代变革理论的套路。当然,其实也是沟通策略。
开篇三个“何以”,深深抓住孝公的❤:明明你秦国有不少资源,为何还是积贫积弱无精锐之师?
跟谁谈问题你就得临时做谁,想ta所想,急ta所急,这才有对话基础。
然后卫鞅用“国力”为纲,展开美好愿景勾画蓝图:人口多,国库满,民众与国同心,法令稳定,军力强良。
如此美好前景,你是国君你也想要!
话锋一转,卫鞅评点秦国现状:人丁少,国库空,民离散,法旧制,军力薄。
对现状不满是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目标有了,怎么过去?
看到问题还要看到解决方案。
卫鞅问孝公,列强(魏,齐/韩,楚)各有所强,以谁为样板?
孝公答,与他们能比肩的话,我这辈子就功德圆满啦!
卫鞅把老板的美梦一巴掌打倒在地~他们都不行!他们都是一时之强,我们则要从根本上强秦!
好的解决方案应该站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之上。知道别人为什么行/不行,你的变革才能更好滴规避失败,走向成功。
然后卫鞅说,我有强秦9论!从根本上彻底变法强秦,blablabla。
卫鞅又说,我还有三个要求,人事,权贵,君心。
孝公如获至珍,全盘接纳。
自此路人变成盟军。
商鞅变法还有很多维度值得思考。
以上关于变革的各项,适用于组织变革,也适用于个人变革。
大秦帝国 黑色裂变 卫鞅三说秦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