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中的信息(2)正是河豚欲上时:中孚解
@居易-38(东学西读岛主版权所有,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
中孚解
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周易•中孚》
1. 朱熹的解释:
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
豚魚,无知之物。又,木在澤上,外實內虛,皆舟楫之象。至信可感豚魚,涉險難,而不可以失其貞。故占者能致豚魚之應。 --《周易本义•中孚》
2. 东学西读岛解
岛主认为朱子以上关于豚鱼的解释未得古人取象的原意。————— 2017-5-9 —————
(当然朱子不是第一个这样解释的人)。
豚鱼就是水里的豕,胖的像猪一样的鱼。写成两个字是豚鱼,写成一个字就是鱁(这字念逐,二声)。
据《尔雅》记载,鱁又叫就鱀。
鱀是鱁。--《尔雅•释鱼》
东晋的郭璞又在《尔雅注》中添注了更为详细的有关鱀的生活习性与形态特征的注释,并且把鱀踢出鱼类:胎生的(是哺乳动物)。
鱀,䱜[1][cuò][què]: 属也,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郭璞《尔雅注》
根据郭璞的描述,今天的人们认为鱀就是江湖上已经绝迹了的白鱀豚!
岛主小的时候他们可还没绝迹,起码发行下面这套邮票的时候还没有,我当时还以为,邮票都发行了,我们人类还能让他灭绝吗?没想到事实相反! 易经中的生态很有意思,有很多现在情况看动物都绝种了。中孚里能看到河豚,豫卦中有大象,遁卦中有野猪,渐卦中有大雁。当然乾卦中还有龙。再过一百年,河豚同龙一样,会成为传说。那个时候人们就更不相信《易经》的现实主义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2950/6ba98ce04b3fd19f.jpg)
后来的人有类似的叫法:把胖的像猪一样的鱼叫河豚或江豚[2]。其中的河豚应该就是白鱀豚[3],而不是那种小小的剧毒的河鲀鱼。北宋孔武仲作有《江豚诗》[^6]。诗中的“白鱀”就是白鱀豚,并指出它与江豚不是同一物种。当然很多时候河豚和江豚可能傻傻分不清。
白鱀豚雄性的发情期每年普遍在3至6月和10至12月分别有两次。这期间雄兽肤色发紫红,**不耐烦地时常突水换气。--wikipedia
豚鱼按时地从水里浮出来换气,正处于水和风之间, 吐出水气,吸入风气,又代表了季节的更替,正是中孚的绝佳的物象。
同样的自然现象,到了宋代,被画家捕捉到,又被诗人敏锐地体会到并写进了诗中[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诗中的河豚也一样应是白鱀豚(或江豚,但非河鲀)。
河鲀: 日本人爱吃的容易中毒的东西实际上叫河鲀。
小结
中,内,容, 浮,信,获得,等等等等,也都是中孚卦中的应有之义。
巽为风为木为动,兑为泽为气散为容器。巽在兑上,也可理解成:
承木舟虚
舟在原始社会是独木的,中空,中空之后,木就会"孚"出水面。
面向对象的包装中,可以重载很多东西。白暨豚在水面上浮游跃动是中孚,木在水上飘浮,也是中孚。————— 2017-5-9 —————
2018/06/27:
豚魚
象也。豚魚,澤中之物,似豬,俗謂江豚。澤將有風則浮出水面,有南風則口向南,有北風則口向北,舟人稱為風信。唐人詩曰: “江豚吹浪夜還風”。風澤之卦故取以為象:中實之孚其信如豚魚。
吉占也,信如豚魚則吉也。
-- 欽定四庫全書 | 易纂言卷二 |元 吳澄 撰
-
䱜《廣韻》七雀切《集韻》七約切,音鵲。魚名。出東海。《類篇》鼻前有骨如斧斤。一說生子在腹中,朝出食,暮還入。《本草》鮫魚皮,卽裝刀靶䱜魚皮也。 ↩
-
江豚(学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又稱江豬、烏忌、露脊鼠海豚,是鼠海豚科的一個物種。该物种与其他海豚的最大区别的特徵是它沒有背鰭。在漢語中,豚、豕皆指豬,江豚意即江豬之意。--wikipedia ↩
-
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鱀鯨、白鱀、白旗、白鳍、白夹、江马、青鱀、揚子江豚及長江豚等,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的独特物种。在中国的安徽被称为青鱀,江苏称之为白夹、江马,长江中下游的渔民一般都称之为白鱀,用以指称它的肤色比江豚浅。白鱀豚最早被人们记载于秦汉时期的辞书《尔雅》中,把这种动物定名“鱀”。长江沿岸的渔民百姓们则将其称为“江猪”。--wikipedia ↩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