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儿子
文 梁树丽

说实话,我很少接儿子放学,他上学这十多年我接他的次数还真是屈指可数。
通常情况下的模式是送。
比如小学在村上上,我在开学的第一天会和他步行一起走到学校,告诉他最简单最好记的路线,可以一起行走的小伙伴,然后第二天就是他自己一个人去上学。
和别的家长不同,我不去送他也不去接他,一切都让他自己做。一年级的他走到学校差不多要二十多分钟,有时是半个小时,小孩子嘛,路上总是会驻足那些花花草草,这倒给了他更多的观察机会,每次回家都会带来一朵小花,一个狗尾巴草。
我也给他一元的零花钱,但每次他回来都会买上一元的馒头,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很多年。
我记得有次突然下大雨,我下课的时候儿子到了家,他自豪地告诉我自己和同学共用一把伞回来的,他还在路上摘了一片向日葵叶子做了伞,只是路上太泥泞,他的脚陷进去,用力一拔结果脚跟处的带子断了。
从那之后儿子就再也没有穿过凉鞋,运动鞋成了唯一的鞋子。
儿子上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转学到了市里,育才小学离我们家比较远,坐55路下车后还需要走十分钟左右才到学校。好在中午他在午托班吃饭,只是需要早上和下午回家。
给儿子办了公交卡,然后和他一起坐公交再步行到了学校,第二天他自己便开启了独自上学的旅行。
后来儿子说坐车浪费时间,于是他骑上自己的小自行车去学校,这倒是很方便,但是后来考虑到安全问题,一个月后的体验后我便又让他坐公交了。
其实,我哪里会真的放心?有时我会在他下午他放学之前赶到市里,然后藏在众多的家长中观察他。
虽然校服是一样的,我们容易形成模糊,但是母子的感应很神奇,我总是能在相同中发现不同。
就如这次,如果不是因为儿子的电车漏气,我想我不会去学校门口等他,不是不关心,而是儿子需要独立,他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下午两点多的时候,儿子打电话于我,他说自己骑车走到了半路发现车胎没气了,于是又折回家拿上气管打气。
这样一折腾时间就浪费了很多,老师要求2:40到班,他肯定迟到,于是让我给老师请假,他这边抓紧时间修车。
晚上九点我到了他们学校,门口已经有很多接孩子的家长。我见过小学初中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们,整个路上都堵了,我不接孩子源于我不喜欢凑热闹。
高中生了,还在接送吗?
我没有这个习惯,自然也没有这个概念。有时我也怀疑自己做父母是否合格,自己对孩子太过“残忍”。平时不接送也就算了,连下大雨也不管不问。
那次下大雨,儿子自己回来了,手中拿着一次性雨衣,他说他借同学的钱去学校门口的商店买了一个雨衣,我赶紧把钱给他,让他及时还给人家 ,并交代他一定要感谢人家的帮助。
孩子是有照顾自己的能力的,就如我们家老李经常说,男孩不用管他,让他自己学习成长!
放学的铃声响了,孩子们走出校园,我有密集恐惧症,在同样的校服面前我们很难区分人物。
出校门需要刷卡,卡刷过之后前面的遮挡牌会自动打开,人就可以出来。但是学生多,为了方便大门旁侧便打开的多,孩子们大多不从刷卡处通过,而是从旁边门侧走过,这样避免了麻烦。
这倒给了我灵感。
我想看看儿子是如何通过的,我相信我能发现他,毕竟母子连心嘛!
学生流的高峰期过后,一个熟悉的形象出来了。我发现了儿子他穿着白色的防晒衣,这个特征太明显了,他和一个同学一起出来,不同的是人家走捷径,而他却走进了刷卡通道。
儿子是少数刷卡人中的那个人!
果然是我的儿子!
他有自己的果敢 ,他学会了遵守规则,这一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刷卡,因为刷卡后我手机能收到他出校门的时间,这对父母来说是安全的温馨应答,是让父母放心,安心。
儿子做到了这一点,这个细节证明了答案。
由于他的电车出现问题,轴承坏了,这两天儿子骑老李的大黄蜂电车上学,这个车后面有一个大架子,显得格外亮眼,但是儿子不在乎这些。
一个人不再去过多在乎他人的眼光,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这说明他已经成熟了。
就如儿子虽然在冠英读书,但是他每天路过市一中门口的时候他不羡慕,也不低看自己一样。
我们需要低谷中仰视自己的力量!

为儿子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