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老父亲”自救指南
发表于《奴隶社会》公众号 2018年11月28日
最近娃妈们都管自己叫老母亲了,我也跟上潮流自称一下“老父亲”
"老父亲"和熊孩子的情绪故事一:寿司
我耳朵里面嗡嗡响,一把方向盘,一脚刹车,把车停在路边。后面的二宝躺在座位上,皱着眉头,用蹬自行车的姿势把车门踹的咚咚作响,我恨不得赶紧用根绳子把他象粽子一样绑起来。大宝坐在他身边,又无奈又生气。
5分钟前,我们正在讨论今天午饭去吃什么,哥哥说,去吃寿司,大家都同意,于是就出发了。突然弟弟在后座说,“我要吃回转寿司”。我一皱眉,我说,我们附近没有回转寿司啊,而且我们要去的日料比回转餐厅好吃多了。弟弟一听这个,一瞬间就爆了,大喊,“我要吃回转的,回转的”。
这种场景从这两男孩小时候开始,就出现过无数次,上一秒他们还兴高采烈地的讲他们游戏里面的情节,假装自己变成其中的角色,下一秒他们就可能争执谁的角色更厉害,剧情要按谁的设计发展,进入争吵,打闹,然后把坐在前座的我吵到烦的半死。
我用过的无效的招式有,第一,讲道理,彰显他们吵闹的幼稚,无礼,无理,第二,用更高的声浪冲他们大吼,“你们俩再吵就自己走回家去”,第三,停车,让他们继续在车里打闹,我下去“冷静冷静”,如果配上标准的电影语言的话,可以做的动作有,踢石子,踢易拉罐,踢车轮胎,踢自己后脑勺...
这些招式都没有用,本来两个孩子在发泄情绪,然后再跑进来一个情绪化的大人试图用更大的情绪压制他们的情绪,你想想有多乱吧。我被他们的情绪俘虏了,然后我也陷入情绪里。
越控制,越失控。
所以,今天我稍微做了一件不一样的事情,我说,那我们改吃泰餐吧,哥哥和弟弟的冲突一下子没有了抓手。哥哥大喊,“yeah”,然后哥哥如同我安插的托一样跟弟弟说了一句,“饭后甜点有“火山熔岩蛋糕哦”。弟弟一轱辘就坐了起来,大喊“yeah”。这场风波说时迟那时快就结束了。我和娃妈对视了一下,心里升起了一样的台词,“熊孩子啊”
事后我问弟弟,如果一定要在“选项一:去一个有回转寿司的餐厅看回转寿司传送带,但不能吃”和“选项二:去一个没有回转寿司的日本料理店吃寿司”这两个里面选的话怎么选,他说选二。你看,他不是不懂道理,只是还不会控制他的情绪。
老父亲自救贴士:
大人被小孩气到的时候,常常有两种情况,第一,觉得小孩子应该乖乖的听话的,所以孩子情绪一失控,就觉得很挫败很沮丧,继而转化为愤怒,为什么他们不像我们期待的样子。第二,本来心里就积压了别的情绪,例如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所以能量水平本来就在很低,稍微有点什么就会触发自己情绪失控。所以,大人因为小朋友而情绪失控的时候,要先关注自己的情绪,看看是什么让自己变得易怒,让自己被情绪绑架了。
另外,当小孩子在情绪里的时候,他坚持一件事情(你说A我就要B)不代表他真的要坚持那件事情,他其实是被情绪卡住了。他可能是想争取点控制权和决定权,刷一下存在感,所以"老父亲"不要被他要的那个A蒙住了你创造力的眼睛。
通常“老父亲”最典型的理念悖论就是: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却觉得孩子应该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老父亲”和熊孩子的情绪故事二:钢琴
相对于哥哥的沉稳的特质,弟弟属于情绪波动幅度特别高的孩子,他从不吝啬他的赞美,他的喜爱,也从不吝啬表达他的恐惧,紧张和愤怒。他有一次脸上起了一个老大的火疖子,去医院处理,他自己紧张害怕的在处置室跟小野兽一样嚎叫不已,然后两脚狂踹,护士不得已用毯子把他如春卷一样裹起来,就是这样他还是踹了护士一脚,一点也不给我们面子。
在老大还是熊孩子的时候,我们给他买了一架钢琴,主要用来在上面摆照片,咳咳,因为学了一年之后,他就表示不要学了。
天要下雨,娃不学钢琴,我们随他去了。隔了两年之后,老大突然说喜欢大提琴,娃妈给他找了老师,然后老大就心甘情愿的和大提琴做了朋友。
为了盘活不良资产,我们哄弟弟学钢琴,这小子竟然没拒绝。而且他竟然常常也不拒绝我们让他练琴的要求,这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当然,刮目刮一次是不够的,要象轮刮眼眶一样一刮再刮。
有一天让弟弟练琴,弟弟往琴凳上一坐,我把课本打开往钢琴上一支,然后弟弟看了一眼作业,突然眉毛眼睛就往中间一凑,满脸无比痛苦的表情,摊开胳膊就趴在了琴键上,钢琴发出一组痛苦的和弦。
我说,怎么了。弟弟哭丧着脸说,“老师留的作业太难了,我不会弹”。接着下一秒,他在琴凳上向后一仰,大头冲地,脚放在琴键上,双手后仰摊在地上。
我火了,这么贵的琴,你把脚放在琴上,杂技这么厉害你怎么不上天呢!这是学琴吗?我冲过去,狠狠的把弟弟捞起来,我打算用“刘备摔阿斗”的姿势处理这个熊孩子。
我看见他的眼睛里的犹疑,说时迟那时快,我冷静下来,摔他肯定没法让他克服他的畏难情绪,我问他,“你是觉得不会弹是么?”,他点点头。
机敏如我,我赶紧把哥哥叫来帮他示范,结果哥哥坐下来刚要弹,弟弟就用尽全身肌肉的力量挤哥哥,弄得哥哥很生气。
我刚刚熄灭的小火苗又被他吹成了熊熊大火,一瞬间,我心里已经跑过一万匹草食四蹄动物,它们用C大调高喊着:老师让你每天练琴,你不但每次练习的很粗糙,而且稍微有点难度的作业就有畏难情绪,我让哥哥来教你,你不但不领情,还搞破坏,…
但是,说时迟那时更快,这些话在它们从我嘴里出来之前都被我咽回去了,当然,咽得这么生硬,有点噎得慌。
我看出来了,弟弟不喜欢看他哥哥比他厉害,这个临时老师让他觉得没面子了。陪二太子读书这事,还得朕亲自来,让大太子代工这个糊弄不过去,而且也不是大太子的责任。
我气沉丹田,看了一眼课本,这不就是简单的音阶练习吗,不过是节奏有4/4拍和2/4拍的组合而已,我这没学过钢琴的竟然弹出来了。我把弟弟抱起来,先用拍手的方式告诉他拍子的节奏,然后让他听示范CD,然后给他打拍子让他试着自己弹。就这样,把一个他心中的大任务切割成小任务,一步一步陪着他,他可以做到。弟弟很高兴。
老父亲自救贴士:
孩子们遇到的认知障碍,有时候比我们以为的要大,我们常常觉得他们应该会,应该很容易理解的东西,有时候他们真的理解有困难,这个不是他们的错。如果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责备,“你应该会”,“你怎么能不会”,那沟通就失败了,他在学习中挑战自己的过程也被打扰了,他会更害怕失败。
尤其是对于弟弟这种自带情绪工厂的孩子。有些山,我们需要陪他们一起爬过去,而且可能要陪他们好长一阵子。
孩子的情绪实际上就是在表达:我需要帮助,而不是“我需要说教”。
不是尾声的尾声
我们家的弟弟,仍然经常在无比甜美和情绪风暴的两者之间快闪,自从上了一年级之后,紧张的情绪也变多了。
他练琴的时候,会说“我要爸爸妈妈来陪”。
他并不是需要一个精通钢琴的人来告诉他作业怎么做才对,他只是知道觉得困难和紧张的时候,爸爸妈妈能像一个万能的袋子,袋子里能装下他的各种情绪,不管那些情绪有多大。
一般“老父亲老母亲陪孩子做作业”陷入的误区是:关注点放在孩子作业怎么做才对,孩子作业一定要做完,然后陪着陪着就进入越控制越失控连自己的情绪也被卷进去的谷底,搞得亲子关系破裂。其实真正的重点是去关注孩子的情绪,培养他的自信,培养亲子间的信任。
而作为“万能”的“老父亲”“老母亲”们,则需要不断修炼和保养自己这个情绪“袋子”的韧性,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情绪难以处理,那可能也是一个信号“我需要帮助”。
每一个情绪冲突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