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教学勇气”,探寻自我——《教学勇气》读后感

2022-05-02  本文已影响0人  马明洋河南信阳

一、《教学勇气》之结缘

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结缘已有一年有余啦——2021年,参加新网师组织的线下郑州五一共读,而阅读的书目就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是第一次遇见。现在回忆,郑州的五一共读给我的人生走向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书籍留在我身上的痕迹却似乎一点没有。坦白地说,共读时是很懵的,晕晕乎乎地度过,当然,关于书籍还是有点收获的:书籍的金句、郝院长的思想引领、李校的推荐书籍、刘老师的质疑……这些反复讨论的还是被我留存了,也在我心中种下种子。

共读结束,我的思想行为是有些改变的,但是书籍的影响是迟迟未显……直到,再次跟着马增信的老马俱乐部和永联研修共同体共读共研时才发现,我已和《教学勇气》的核心观点相交相融……

《教学勇气》本书围绕核心观点:“优秀教学不能被降低为技术,优秀教学应源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善”展开叙述的。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优秀的教学是指教者能够认同自我并完善自我。是呀!好简单呀!似乎不需要用一本书来写吧!

什么是优秀的教学,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优秀的教学必然出自于学生公认的好老师——帕尔默通过多年请学生讲述好老师的故事,发现好老师使用的教学技巧尽管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

同时,书中举例教师艾伦的教学是基于完整的、不可分裂的自身认同,编织一张具有凝聚力的网,把学生、学科和自我系统编织到一起,使每个人生活经历中的每个重要线索都得到尊重。

那是不是真的,优秀的教学来自于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呢?

二、《教学勇气》之观点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导言部分直接指出教学的困境主要出自三大原因:1.学科——我们传授的学科像生命现象一样广泛而复杂,因此我们的学科知识总是残缺不全的,无论我们怎样地致力于读书和研究,也总是达不到教学中对掌握学科内容的要求;2.学生——我们教导的学生或许比生命现象更广泛更复杂,要想清晰而全面地认识学生,并及时而明智地回应他们的切身需要,无异于苛求我们担当望洋兴叹的一身二任:既要有弗洛伊德的辨析才学,又要有所罗门的明断智慧;3.教师——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教学,如同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无论好坏都来自内心深处。只要我们在教学,就会不知不觉地把我的内心状态投射到学生、学科以及我们三者之间相处的方式上。

同时,帕尔默还认为三个原因中最难解决,也是最重要的是第三个——实事求是地说,是否能认识学生、认识学科主要取决于是否能认识自我。我若不能认清自我,也就不能认清学生。我自己如果不能过着不知内省的浑浑噩噩的生活,此时想去了解学生无异于雾中看花——既然我不能认清学生,自然也不能教好学生。我若不能认清自我,也就不能认清学科——既不能从个人格物致知的深切体悟中将学科的真谛妙用融会贯通——此时,我所认识的学科,不过是与我无关且远离现实的一大推抽象概念。

自此,帕尔默构建起《教学勇气》的核心论点: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从本书一个导言加七个章节来看,帕尔默用导言提出观点,第一章节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这一章节论述为什么要强调和完善自我。紧接着,从不再分离、悖论、共同体三大角度思考教师如何进行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不再分离,重点强调认识自我内心的恐惧和自我的教学理想的憧憬——认清自我的冰山,直面惨淡的现实;共同体这一方面,我们在路上的老师都已是实践家,虽然可能身处多个共同体,但一定会有一个是自己灵魂的天堂。而悖论这个角度,至今无法读懂点滴。

三、《教学勇气》之思考

发现自我

我是一个比较懒,还是比较粗枝大叶的人,我比较擅长于大的方向的掌控,而如果让我做那些琐碎的细致的事的时候,简直就是要我的命。所以我的课堂我也只是大方向地指引,我会和学生商量如何如何做,具体怎么做就由他们去做了。

——刘永要

不是恭维,客观地说,我也是一个比较懒、比较粗枝大叶的人,在课堂教学上也是喜欢把握大的方向,不喜欢,甚至有些讨厌追求细枝末节。刘老师是幸运的,因为其教学的是深圳市名校中学,还是教语文的;而我有些不幸,我在国家级贫困县乡村小学教学,最要命的是,我教的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因为学科差异,或者说因为数学学科的严谨细致决定着教学必须要追求细致!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提出,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我为人粗心大叶,而我的教学也是如此——今天上午,线上教学第六单元 年、月、日的年月日的认识第二课时,我昨天晚上精心研读《玩游戏,学数学》此课时内容,把握其教学思想教学流程并充分准备教学课间。但是,上着上着,不太想上了——我内心十分清楚我应该把学生带到日、月、年的那个层次的理解上,也非常清晰地知道教学流程,但是,就像我所知道的一样:只是大体的思维结构框架而已,具体细节,具体引导这些我都是模棱两可,甚至拿着书本找都有些困难……

当然,可以从交给孩子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泉活水来解释反思,但是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我个人性格行为决定的——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

认同自我

——有时候会觉得,当一切静下来,当一切回到最初,褪去所有的浮华,你才能发现自己努力的真正意义。

我们都容易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喜欢在朋友圈里发自己积极努力的动态,好像自己的每一天看起来都能量满满。

但是当关掉手机,真正独处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不是真正充实,我们是不是真的有底气和自信去过好每一天呢?

这个时代让很多人都活得很着急、很焦虑,好像什么都需要向别人证明,好像只有得到别人的称赞,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可是每个人都脚步匆匆,我们没有那么多观众,我们需要尊重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努力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而是……

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也是行行出状元的时代,面对这么多的途径和学习,我到底学什么呢?“任何时候,都有太多的东西要学,太多的东西要抛弃,太多的东西要参与和反抗”。

晚清大画家吴昌硕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找到自己的初心——我是谁?我是一名父亲,也是一名教师。我非常清楚,我内心想要什么——好爸爸和好老师。

好爸爸:邝老师让我看到了中国不一样的好爸爸、他读书、教书、带孩子,把专心带女儿当成最重要的事业,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不拿学位;教了十几年书,不评教授。

好老师:苏霍姆林斯基

尤其是,邝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大学老师不追求教授的职称、读博却不拿学位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邝老师的初心是读书、教书、带孩子。因为有这样的初心,他才不遗余力,他才义无反顾,他才成为“中国的好爸爸”。

然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可能竹椅也想坐,太师椅也想坐,能带来种种好处的、各式各样的椅子,都想坐,这也可能就是帕尔默所说的“分离”吧,与内在自我分离、与实践活动分离,也与自我憧憬的未来分离——却忘了我们其实只有一个屁股,一个屁股要坐几把椅子,自然会累,会纠结,会辛苦。

人生就是一道选择题,你选择什么,就会有怎样的行动;而你之所以行动就是因为有这样的选择。如果选择了求知学习共同体,不仅仅收获到真知,更找寻到自我,探寻到灵魂栖息地。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用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同理,我们人生不也是如此吗?认识自我,本身是生命永恒的主题,也是终身的任务。

而一旦找到了自我,就会受到“自我这一伟大事物的”召唤,从四面八方赶来,极尽全力呼应伟大事物的召唤,再具体一点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你只需要5分钟就足够回到这个问题了。

此次,再次共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找寻自我的伟大事物——我是马丁的爸爸,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当然,我还有很多很多的角色,但是占据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两个——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那我的初心是什么呢?或者说,我怎样才能做好这两个角色呢?其实,我和邝红军老师是一样的角色,爸爸和教师。我也只想做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和好老师,这或许就是我的伟大事物。我也必将呼应我的伟大事物,与之拥抱。

遗留问题:

1.如何完善自我,如何做好爸爸和教师?

2.教学的三大困境,虽然以自我为主,但是不应该把所有时间、精力都放在认同自我和自我完善上面吧?学科和学生,虽然的确不能够彻底认识清楚(其实,我认为,自我也是无法弄清楚的),但是越探索不是会在很大程度上越接近事物的本质吗?我认为,应该三路并进,以学科和学生为两大线路,探寻自我,完善自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